《謝謝你是我的孩子》一片感動上映!兩組早療家庭,花費3年時間記錄,徐靖倫透過鏡頭帶您一起走入慢飛天使家庭的笑與淚。透過專訪,一起來聽聽他拍攝的幕後花絮。

 

(圖說:徐靖倫導演費時3年,完成《謝謝你是我的孩子》早療記錄片。)

 

採訪整理|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Q:請問導演一開始接下這個紀錄片拍攝任務,那時候有想要鋪陳什麼樣的一個劇情嗎?

A:如果以紀錄片來講,很難設定說這部片可能會拍到什麼,所以我們會先進行田野調查。透過伊甸基金會這邊給我們一些人物故事,篩選並跟個案先做初步的接觸;之後再考慮應該如何拍這部片。

我當初會選到這兩個角色,一個是慢飛天使小熊,基本上是現在進行式,記錄的這3年可以看到他如何接受早療服務、以及如何進步。

另外一個個案是慢飛天使傳勝,他已從伊甸早療畢業。當初為什麼會找這個角色?我在想現在的小孩完成早療之後,還會面對社會上給他的眼光。我想讓有需要早療的家庭看到,如何走過孩子療育的階段,以及得到專業幫助後的改變。

(圖說:導演徐靖倫(中 )與傳勝和傳勝媽媽在放映會後合影。)

Q:請分享拍攝傳勝的故事的時候,有哪些困難點?

A:在傳勝這個部分,現在看得到的狀況就是,第一,他比較難融入他同儕的這個團體裡面。第二就是他有自閉症的狀況。

拍片時我需要思考,他在什麼狀況會表現出自閉症,可以從鏡頭上表現得出來。經過一段時間我跟傳勝媽媽聊,再去觀察傳勝的行為模式,去判斷他上學時或陪媽媽去手作教學場域是否會有這類狀況。

紀錄片中有一幕是傳勝下課時在樓上走廊倚著欄杆獨處,對照樓下同學玩得很開心,形成強烈的對比,來帶出他不容易融入群體。另外,自閉症特徵會有固著性,他會堅持他的規律作息。影片有一幕他跟媽媽鬧脾氣,問到底要不要去上英文課,他一直在一個點上,不斷重複他的言語,都是藉由畫面帶出自閉症的特徵。

我本身沒有和自閉症兒互動過,所以期間要不斷摸索和嘗試。通常要拍一兩場,才會捕抓到你要的畫面。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要捕捉到這樣的技術面,可能要拍很久才有一兩個畫面。藉由拍攝我也是第一次開了眼界,去認識所謂的自閉症孩子的行為發展。

 

(圖說:小熊用猛力打頭的方式來發洩情緒,媽媽對孩子這突來的動作感到不捨。)

Q:那麼拍攝小熊的故事的時候,遇到哪些困難?

A:剛開始拍攝的時候,發現是沒有什麼頭緒。小熊的眼睛看不見,他需要接受聲光刺激來認識周遭。不像我們一般人認識陌生人時,會透過對話,視覺輔助以及相處來認識這個人。所以我把他玩聲光球的畫面剪進來,這是他每天日常的生活,透過聲光刺激來進行療育。

我第一次見到小熊時,他幾乎不會講話,只能說出一兩個字。之後再去拍攝,小熊對我的認識一樣很弱,在他的邏輯裡,想像我是一位叔叔的樣子,所以他講出叔叔兩個字,沒想到後來再去,他可以叫我攝影叔叔了。

我用畫面帶出他們的障礙,對紀錄片工作者是一個訓練和必要的學習。對慢飛天使這樣的孩子來說,拍攝有一定的難度。若以小熊為例,不是用語言去溝通,思考邏輯就不是語言那一套,要做的就是觀察和感受。

 

Q:小熊用力打自己的頭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請問您想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A:小熊突然猛力打頭的畫面,我當時在現場瞬間被衝擊到,但是我拿著攝影機不能有太大反映,要冷靜觀察。以小熊的邏輯或許難以讓人理解,但我在猜他可能是要表達什麼或是反應他的情緒,而我得作真實的記錄。

 

Q:影片中特別交代了小熊夫妻關係一度緊張,您鋪陳的用意是什麼

A:小熊夫妻因為生到慢飛天使,從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到心情跌落谷底,一度呈現關係緊張的狀態,最後找到夫妻相處模式,這部分的鋪陳很真實,這一段情節交代反映了家庭的衝突性。

我們看見是小熊在療育下愈來愈進步,現代觀念進步,不只關心小孩成長,也要關心父母成長。有這樣的小孩對家庭的影響,以及讓照顧者喘息很重要。我覺得這會反射在抱小孩身上,我想呈現要關心小孩,也要關心父母與照顧者,畢竟小孩會帶給家庭很大的改變。

 

(圖說:徐靖倫分享拍攝過程,被早療的家庭所感動。)

Q:看到了傳勝的進步,你的感受是什麼?

A:我看到他後來可以上台參加合唱團表演,且唱歌沒有中斷,我覺得還滿感動。他從一個表達不是那麼流暢的孩子,最後能夠跟著大家一起完成表演,那個步調展現出來很完美的一面。其實就是會讓你感受到早療真的幫助非常非常的成功。

有一次我跟傳勝媽媽聊天的時候講到,他們久久才回一次娘家,外婆說傳勝真的進步很多。我想當然是早療奠定的基礎,媽媽知道怎樣帶傳勝融入社會,在手作課中做社會融合,對他的幫助很大。

我也看到傳勝媽媽因為孩子發展遲緩變得很沒有自信,但是因為幫助孩子療育,她自己做早療教具,進而成為一個手作老師,這部分也是爸爸覺得很驚訝的地方。

原本只是基於幫傳勝做早療教具,卻意外變成一個手作老師。每次我們去拍攝,就會聽到傳勝媽媽又接哪裡的手作案子,那裡有多少學員,而且人越來越多,傳勝媽媽的知名度和能力越來越高。當你去面對這樣的小孩子,再尋求像伊甸這樣的專業幫助,孩子的狀況會越來越好。另一個部份就是,為早療家庭開創走過來的新階段。

 

Q:支持慢飛天使,請問你有什麼樣的呼籲呢

A:我想盡一分自己的力量對外呼籲,如果你身邊或自己有早療小孩,一定要尋求專家的協助,例如像伊甸基金會。透過紀錄片經驗分享或映後座談分享,帶動大家對議題的關注。如果你還沒有小孩可以看影片來認識慢飛天使,小孩是社會資產,邀請您用行動捐款支持慢飛天使家庭。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3月  385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