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凃奶奶正開心地觸摸著複製文物。)

因青光眼而中途失明的凃奶奶,正經由導覽志工的引導,輕柔的觸摸複製文物。

就在她一邊感受、一邊聆聽志工講解時,隔壁桌的視障者正誇讚「肉形石」複製文物小巧可愛,摸起來的感覺真的就像餐桌上常出現的東坡肉一樣。

 

這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地為視障朋友所設計的「跨越障礙•觸摸美麗」體驗活動,證明了服務不該只有一種形態,而是應該尊重多元差異,以客製化的內容消弭障礙、跨越距離,讓故宮文物走入民間,真正地達到友善與平權。

 

文.攝影│郭依瑄 

 

在教室中,投影幕上正播映著廣受歡迎的動畫片《國寶總動員》口述影像版。

主角嬰兒枕、玉辟邪、玉鴨全身透著金光,紛紛在夜裡活了過來!帶著視障朋友們一同探險故宮,找尋「翠玉白菜」上逃跑的螽斯……

 

視障體驗服務 消弭障礙

故宮在106年所完成的「視障觀眾多元友善服務」(以下簡稱視障體驗),升級97年即有的視障導覽,增設了《國寶總動員》動畫片口述影像版、觸覺地圖、點字參觀手冊、觸摸輔具、口述影像語音導覽,共五大項服務,讓視障者能透過觸覺與聽覺去理解、感受文物。


「故宮是屬於全民的,不論男女老幼。我們應該主動消弭障礙、拉近與大家的距離。」

國立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科科長呂憶皖這一段話,不只道出了視障導覽規劃的初衷,更是多年來故宮努力的方向。

 

為了完善整套視障體驗系統,故宮搜集了視障朋友、專家學者的建議,歷時一年的開發,與許多視障者的實測,升級了整個導覽系統,在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明眼人不曾注意的盲點。

 

一般說來,明眼人不管是進到一個房間、或是看一件東西,通常都是一眼望盡,但若要讓視障者明瞭,就必須掌握一個大原則:從「大」到「小」,從整體到細節。

例如,語音導覽中的《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的介紹:「總高度約為43cm,大約是一般成年男性手肘到中指的高度,上方的口徑約10cm……天球瓶的白色瓶身上,有一隻雄壯威猛的藍色蟠龍,沿著瓶身盤繞著,頭部向後回轉,鼻子往上翹,嘴巴張得大大的,吐露出舌頭和牙齒……」

(圖說:此為《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

 

再舉例,《人足獸鋬匜》,其握把上有一隻龍。

而龍是中華文化裡很常出現的象徵圖騰,明眼人對龍都有大致的既定印象,但邀請視障朋友進行語音導覽實測時,發現全盲視障者較缺乏對龍之形象概念,且龍頭上的「角」與「腳」同音,會讓視障者產生疑問:「龍的腳為什麼會長在頭上呢?」

(圖說:此為《人足獸鋬匜》)

 

尊重差異 完善體驗

此時,如何尊重彼此的差異,且尋求「共同語言」來解釋這些文化元素,且避免同音異字之誤解,就十分重要。

我們會聽到導覽員如此形容:「《人足獸鋬匜》是古代用來盛水的。長的有點像牛排館盛裝牛排醬的容器。在握把的地方有龍,龍的頭上長了一對菱形大角,看起來正在偷喝容器裡的水。底下有四個小人,分別撐著容器底部……」

 

導覽員短短的幾句話,其實暗藏玄機。

視障者因無法看見物品的形體,所以在講解時,必須先從完整的形象下手,再開始描繪細節,善用比喻、以生活化的方式來講解,再介紹文物用途、故事背景、製作材質等等,讓視障者由淺入深,慢慢進到故宮文物的世界。

 

故宮十分歡迎不同障別的身障者一起來跨越障礙,親身觸摸中華百年文化的絕美結晶。

(圖說:近距離的接觸文物,讓視障者們眉開眼笑,不只眼界打開了,連心門也都敞開。)

 

「視障觀眾多元友善服務」增設一覽表

增設項目

使用介紹

觸覺地圖

以立體觸摸圖呈現故宮院區、正館B13樓各樓層地圖及服務設施,並提供點字簡介。可至正館1樓、B1服務台免費借用。

點字參觀手冊

以立體觸摸圖呈現館內文物的點字介紹書。可至正館1樓、B1服務台免費借用。

觸摸輔具

配合故宮「跨越障礙•觸摸美麗」視障教育活動設計製作之立體觸摸圖輔助教具。

口述影像語音導覽

36件文物的口述影像語音導覽。可至故宮正館1樓語音櫃檯申請使用。

動畫片口述影像版

配合故宮「跨越障礙•觸摸美麗」視障教育活動設計製作之《國寶總動員》動畫片口述影像版

 

資料來源:《 伊甸園月刊 》10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