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看診過無數失智症患者的蔡佳芬主任大聲呼籲,即時就醫可延緩惡化狀況,進而減少醫療的浪費。)

相信超過40歲以上的朋友,偶爾出現健忘時總忍不住會這樣滴咕:「最近經常忘東忘西,是不是失智了?」

究竟什麼是正常老化?什麼才是真正的失智呢?

 

文│張雪惠 攝影│陳志煒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其實並非單一病名,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

一般來說,失智症主要分成退化性、非退化性失智症,而大部分病人皆屬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型、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而非退化性失智症,則是過去曾有腦傷或中風過的人。

 

就症狀不同,則可簡單分成認知功能與非認知功能。

認知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記憶力、方向感、注意力等執行功能,只是,目前失智症最讓人感到困擾之處,在於很容易將正常老化與失智搞混。

因此,蔡主任也提醒我們:「當無法判斷是正常老化,或不正常的表現加速惡化時,就必須就醫來確診了。」

(圖說:家人的支持是絕對必要的,然而照護這條路卻是異常辛苦。)

而非認知部分是指精神狀態的變化,絕大部分會有憂慮、焦慮或幻覺產生等精神方面問題。

失智症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精神上的病症,在病程中,或有憂鬱、失眠和焦慮等症狀,隔幾年後沒有了,卻又接著是妄想,隔一陣子也許又出現別的症狀。

 

然而,對照顧的人而言,哪種類型的失智症並不是那麼重要,了解失智症的情緒變化反而更重要,「對家屬而言,最痛苦的不是病人記不得,而是病人有幻覺、情緒焦躁,甚至有攻擊行為。而這些症狀是因為失智症而來,應該了解如何治療處理,發生時如何應對,不然他們會崩潰。」蔡主任說。

 

很多家屬照顧病人很累時會忘記病人已經生病的事實,尤其失智症在某些狀況下,外觀看起來還好,對此她建議,「家屬也要保護自己的健康,如果發現自己一直在發脾氣,太累或壓力太大時,就必須尋求幫助了。」

目前國家提供喘息服務,適時的脫離照護情境,避免陷入照顧者與病人同時生病的困境。

 

關於台灣在失智症上的醫療花費問題,蔡主任痛心疾首指出,台灣受到健保的影響,民眾花太多錢在末端的治療,把病拖的很嚴重才來就醫,只想開藥吃就好,大多是輕症時不來,來的時候都已經很嚴重了。

 

事實上,抗失智的預防應在中年約45歲以後就要開始,若無家族史或非高風險群,也應該在60-65歲時開始定期做失智篩檢,「然而,目前國家的健保費用都是花在很老或是病很嚴重的人身上,這並不正確,也因此現在大力推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同時也推動末期安寧,讓人自然地離開。」

 

 

預防失智症 趨吉避凶報給你

面對這樣的疾病,蔡主任直言,「預防失智吃藥沒有用,大家可以做的,其實是所謂的『趨吉避凶』,換句話說,就是好的事情多做,壞的事情少做。」好的部分是指健康的飲食,搭配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交活動;避凶是指控制好三高問題、治好憂鬱症、避免菸酒、避免頭部外傷、避免聽力受損。如果到了中年,聽力有問題,最好及早去矯正治療。

在飲食上,蔡主任表示,地中海性飲食確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像是藍莓、草莓、五穀類以及堅果類,另外像茄子、番茄和深海魚類,搭配適量的紅酒,地中海式飲食其實是一套飲食方法,而非單一飲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若是想補充健康食品的話,可以吃魚油和維他命B群,對於腦部健康確實有幫助,「就預防而言沒有中毒危害,我們並不反對一般民眾進行補充。」蔡主任說道。

(圖說:適當補充維他命B群,確實對腦部健康有幫助。)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9月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