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瑞典日間老人聚會中心的阿嬤們一起織布聊天 )

北歐的瑞典,老人可以在地老化,安養天年。

從硬體的規劃到心理的感受,每一個環節都從老人的需求為出發,讓老不被排擠,而是活出快樂與尊嚴。

 

文│王錦萍            照片提供│楊佳羚

 

瑞典長期以來是以「人」為中心思考去出發,長照機構首先要看的是人有沒有被好好照顧。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助理教授楊佳羚指出,瑞典的住宅要負擔高稅金及每個月的管理費,或房子要出租則要住宅管理委員會同意,所以一般人只會擁有一間房子,社會住宅也非常多,不會受到居民排擠,且與一般住宅外觀完全一樣,穿插比鄰於社區中。

隆德有個失智老人日間活動中心附近就是幼兒園,老人能經常看到小孩子而心情變好,家長也很高興孩子們能接觸到不同樣態的長輩。

這裡沒有台灣面臨到的標籤化或擔心拉低房價等奇怪的問題。「這一點比較是教育與政府治理的徹底來的。」

 

出院準備 銜接服務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瑞典老人在醫療結束,出院之前會有幾個選擇,評估後,如果是要回到原來的家中加裝無障礙設施,那麼改裝需要整修時間;

或是去住老人住宅,則需要等待安排,無論哪種選擇,中間這段緩衝期就會先安排住到短期照顧中心,老人都會得到充足的資訊,明白這裡只是中間的轉運站,不會待長久。

(圖說: 在住院後及搬至特殊老人住宅(或等待家裡改裝無障礙,或家屬需較長的喘息休假),老人會到短期照顧中心接受照顧 )

住進老人住宅後,與年齡相近的人一起共老,同一棟樓便附設有相符的各項運動器材,以本棟樓的成員共同來設計適合的聚會或活動,烘焙課、讀書會或帽子派對等等。

另外還有適合程度較重的特殊老人住宅,仍用住宅名之不稱為養老院或醫院等,以照顧到老人的心理感受。

入住的獨立房間中除了床是適合老人需求由住宅提供的之外,其他家具都是自己帶去的,「不像台灣目前的機構只是拉簾子作為隔間。」

 (圖說:瑞典特殊老人住宅(機構式照顧)仍以「家」為概念,讓老人得以佈置屬於自己房間的「家」)

隱私很重要,與人互動及社交更重要,她說就像大學宿舍一樣,有各自的房間,有交誼廳,有客廳餐廳,即使需要協助進食程度的老人,也會去餐廳和大家一起吃飯,各種活動全部自主決定要不要參與,沒有硬性規定幾點做什麼按表操課。

這裡24小時都有照顧人員,如果老人還算健康,是保有自己的行動自由的,想出門就出門,只要有需要,24小時立刻都能找到照顧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重視科大中的復健系、老人管理系等應用學系,也重視發展促進老人健康的研究,進而去開發適合老人的各種器材,甚至發行推廣光碟,「老人就可以像看減肥錄影帶一樣,邊看影片邊學著自己做運動。」楊佳羚覺得這些都是瑞典比較成功的例子。

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約伯記1212

在台灣,楊佳羚指出,往往去到長照機構「只要這個機構沒有味道就是好機構」,是以機構管理的方便為思考,就連政府的長照法也被認為是「長照機構管理法」,「機構幾乎把應該注重老人生活品質的時間精神拿來花在填很多表單了。」

另外,服務人員被當成無薪的義工這個觀念也十分需要再檢討,這些是楊佳羚看到的弊病。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借鏡瑞典,相信能為台灣長照帶入更廣闊與長遠的視野。

(圖說: 失智老人日間活動中心佈置仍像居家一般,讓失智老人一起午茶 ​​​​​​​)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8 2018.8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