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北市社會局許立民局長。)

共融式遊戲場的開始,從2年前開始說起。

因為有一群團體不斷倡議共融式遊戲場,

讓這個樂園漸漸被政府看見,

讓政府從不了解何謂共融到目標清晰,

為建構更美好的城市而努力。

 

文│邱慶宜 攝影│蘇麗華

 

共融式遊戲場在台灣的開始如同一團迷霧,

起初的想像就是一塊很大的草皮上放了許多共融式遊具,

從幻想中拉回現實,台灣並沒有類似的法律規範,

因此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打算從親子館開始做改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許立民表示,

經過長時間與大家的討論,共融式遊戲場的內涵開始豐富了起來,

不再只是將一個遊具放在那,而是整個場域要開始無障礙。

(圖說:萬芳4號公園。攀爬的遊具訓練孩子肌肉協調,玩法多樣啟發孩子無限潛能。)

從一開始,大家只想到把遊具從國外買進台灣,

到我們必須讓大眾從進來遊樂園開始就提供他的需要,讓他也能夠一起玩,

從停車的便利性、進入遊戲場的動線,

到無障礙廁所、設置照顧床,處處細節開始討論、完成。

 

當事情隨著時間演進,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剛好在一個時機內聚集了大家的共識:

社會許多民間團體不斷倡議、親子館也有初步的模樣,

也正好議會在質詢關於共融遊戲場是一個跨處室的問題中獲得解決;

此外,因為兒童新樂園有個換遊具的機會。

由於是個跨單位的計畫,因此必須選出一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許立民局長主動承擔這個統籌大家的領導人。

 

從兒童新樂園開始,在裡面建立一個讓坐輪椅的孩子都能夠一起玩耍的沙坑、旋轉咖啡杯。

「這個旋轉的轉盤設施是一個劃時代的畫面。」許立民局長說。

當我們看見坐輪椅的孩子也能在咖啡杯裡與其他孩子同樂時,那個畫面深深烙印在大家的腦海中。

(圖說:中研公園。鳥巢式鞦韆是孩子們最喜愛的遊具之一。)

「只要有幾個人願意多踏出一步,這件事就會成了。」許立民局長表示。

從社會局的嘗試開始,公民團體不斷倡議,不同局處的長官也願意加入,

在沙坑與旋轉咖啡杯看見希望後,大家便開始有了可以做好的信心。

 

從討論何謂「共融」到討論「共融是跟誰共融」,

之間的差異與進步是許立民局長相當有感觸的。

當大家能「無障礙的參與」時,進步的速度會很快,

把倡議團體、家長、身心障礙朋友、遊具設計者等專家聚集起來,

將大家的想法結合,列出清單,一步一腳印的完成,實現這個城市的美好未來。

 

過去,身障孩童無法玩,只能在公園旁邊觀看;

現在在同一個時空,大家的歡笑聲在一起,許立民想重塑孩童到公園玩的美好回憶。

在進步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留下「學習的軌跡」,

許立民局長笑稱:「一定會有做不好的地方,就當是繳學費,

希望台北開始推動後,外界能在我走過的基礎上走得更好,

別的縣市如果要看失敗的作品,可以來台北看就好。」

 

許立民局長分享,改變從首都開始,

好的理念必須傳播,而台北相較於其他縣市,能見度更容易被看見。

最後,局長提到:「社會給予的正面回應是鼓舞的力量。」鼓勵讓進步加速。

(圖說:士林4號廣場。這是一座輪椅使用者也可以坐上的海盜船遊具。)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 2018.6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