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屯課輔班門口。)

這個由山蘇與過山香、婦女手工藝品撐起一片天的排灣族部落──伊屯課輔班就這樣誕生了。

從沒有空間容納孩子的困境,找到了一個農務倉庫,

因著上帝的帶領,讓這間倉庫成為了孩子們課後的天堂。

 

文│邱慶宜 攝影│何坤益

成就這一切美麗願景的起頭人──馬月蓮老師。

當年為了安胎與照顧年長長輩,馬月蓮老師回到丈夫的故鄉──屏東獅子鄉的伊屯部落。

2010年生產後,馬月蓮老師專心在家帶著3個孩子,看著部落孩子們在社區胡亂破壞,

她想,不如打開家門,一起照顧部落孩子,因此成立了伊屯課輔班。

 

剛來到這個部落時,馬月蓮老師被這群孩子嚇到了,

他們不僅翹課、滿口粗話、還到處破壞農作物。

有天,在教會與女牧師談起這群令人頭疼的孩子時,

女牧師正好主日學時也是帶著這群孩子,他們毫無常規的行為讓女牧師覺得相當無力,

希望讓孩子有個固定聚集的地方,用團體的力量去改變、約束他們。

課輔班的想像雛形從這裡開始。

 

每天晚上馬月蓮老師的孩子們在家寫功課時,部落孩子便會在外面玩耍,孩子便提出疑問:

「為什麼他們可以在外面玩?」孩子也會想出去玩,直到孩子在母親面前說出粗話時,

讓馬月蓮開始擔心了起來,環境會讓孩子的行為改變,如果只教好自己的孩子是不夠的,

乾脆把大家都集合起來,好好地教導一番。

部落婦女們都樂見其成,紛紛幫忙打掃馬月蓮家的倉庫,讓孩子有學習的場所。

(圖說:馬月蓮老師談起伊屯社區,對這裡的未來許下無數期望。)

成立課輔班之後,馬月蓮老師發現,同儕所發揮的力量不容小覷,

大家相互規範,漸漸的孩子走回正軌,現在一個個都是馬月蓮老師的心肝寶貝。

馬月蓮老師分享,當他們說粗話時:「我就會叫他們罰寫『阿姨月蓮好漂亮』100遍,

他們不喜歡罰寫,自然就慢慢改過來了,另外如果家人講粗話,孩子也會連帶處罰,

所以你會看到在這個部落的孩子們回家會跟爸媽說不可以說粗話。」

說到這,馬月蓮老師滿心的感慨,一字一句,再回首時都是安定的彩虹。

 

公公是這裡的村長,秉持「一人當選,全家服務」的理念,

因此全家都相當支持馬月蓮為這個社區服務。

有了家人在背後的支持,讓馬月蓮更放心的在前線為大家服務。

 

除了看見眼前孩子的問題,背後的家庭也讓馬月蓮開始關心。

因部落附近的學校只到國中程度,想要上高中就必須到外地,當部落孩子到外地求學,

家人無法給予經濟支持,還會增加經濟負擔時,

孩子就會被要求放棄升學,直接到職場工作,

但是以低學歷的背景,孩子也只能粗工,

如此惡性循環下來,部落的經濟與受教程度都無法提升。

 

「我還能為這個部落做什麼」的想法出現在馬月蓮的腦海中。

因為婆婆在經營原住民手工藝店,因此訓練部落婦女鉤針、編織等原住民傳統,

這時,也遇到了過程中的貴人相助,利用皮革與編織結合,

將手工藝品的購買群眾擴大,現在他們的手工藝品還開始接訂單,

這項計畫成功的背後,成就的不只是振興家庭經濟來源

還漸漸改掉部落婦女每天辛勞工作回家後喝醉酒的陋習。

(圖說:馬月蓮老師帶著部落婦女,與傳統編織技術與文創結合,成為美麗的藝術品。)

或許是馬月蓮願意服務的心感動了上天,貴人總是出現在生活中。

有天課輔班唯一的電腦壞了,伊甸南區象圈專案經理人蔡佩蓉介紹了一位伊甸志工,

到這裡為他們修電腦,這位志工被馬月蓮稱為「哆啦A夢」。

有天這位志工在這個部落隨處逛逛時,發現這裡有許多生長得很好的山蘇,

但是都沒有採摘,於是來問馬月蓮老師:

「這裡的山蘇長的那麼好,為什麼都沒有人摘呢?」

(圖說:長一整片山頭的山蘇。)

原來,摘山蘇對居民來說是不合成本的,

中盤商在中間抽取高利潤,居民辛苦採摘,但實質卻賺不到錢,因此就讓鮮美的山蘇在山區凋零。

那位「哆啦A夢」得知後,便教了馬月蓮老師如何運用電腦做行銷,

在網路上義賣愛心山蘇的反應熱烈,居民賺到錢,也會回饋愛心捐款到課輔班。

 

這些愛心捐款來自義賣的山蘇、手工藝品,還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愛心,

他們會捐食材、生活用品到課輔班,看著課輔班的門口,

有一套新的床墊、酷跑練習遊具,可以感受到來自各地的愛心,內心也充滿了愛。

 

太陽漸漸西下,夕陽的溫煦帶回孩子的歸來,由課輔班老師開車把孩子們接來,

一個一個小蘿蔔頭下車,有禮貌且有朝氣的齊喊:「哥哥、姊姊好。」

粗話、無規範在他們身上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乖巧、活潑、有禮貌。

 

大家放下書包後開始打飯吃晚餐,兩個女孩手拿6個便當盒往門外走,

「她們要去送餐,回來後才吃飯。」每天輪流有2位孩子送餐到部落的獨居長者家中,

跟在她們後面一路走訪6個家庭,只見她們還沒到門口就用母語呼喊著門內的長輩,

長輩笑臉迎接女孩,簡單的小聊、關心,讓人覺得心暖暖的。

女孩帶著便當在部落穿梭,腳踏輕快腳步、嘴說族語與鄰居談天,那畫面甚是美好。

馬月蓮說,讓孩子們輪流去送餐,是希望孩子能夠透過送餐過程傳承部落的文化、

也可以從中學會同理、學會關心他人。

 

馬月蓮在教室外包著原住民傳統小米粽,孩子們吃飽飯便開始認真做功課,

他們的精彩正要開始,愛心與力量從社區開始做起,孩子們回歸純真,

背後的家人也漸漸成為孩子們堅強的後盾,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奮力向前飛。

(圖說:孩子們下課後,帶著便當到社區關長者。)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 2018.6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