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年齡不再成為工作阻礙,可以讓它成為你的豐富資歷背景。)

 

臺灣日前宣布進入高齡化社會,內政部在4月公布,臺灣老年人口突破14%,

也就是7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就是老人,臺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

如何因應未來的各項問題,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文│邱慶宜     

 

「顛覆年齡 工作新主張」論壇上,與會出席的貴賓有美國退休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簡稱AAPR)執行長Jo Ann Jenkins等人,

曾任臺灣經濟研究院的洪德生前院長在論壇上表示,「高齡」在未來已是趨勢,

我們不該逃避這個問題,應該用「處理、面對、改善」的態度接受,

並且花更多心力在人力資源運用上。

洪德生建議了4大點:

1.建立龐大資料庫,提供給公部門、企業運用。

2.善用科技、創造平台,更有效的讓高齡者創造更好的勞動市場。

3.未來引進高齡工作者,可以循環經濟。

4.對有生產能力的高齡工作者來說,在他們在中高齡時,可以獲得人生目標的達成。

面對台下聽眾提出的問題:

企業有何作法可以降低對高齡就業者的歧視?

美國退休協會(AARP)之Thought Leadership部門資深副總裁Jonathan Stevens表示,

首先須要破除長者不會搶年輕人飯碗的迷思,企業應該考慮的是企業整體的提升,

對高齡採取包容的態度,普遍的成效都較好;

將兩個年齡層找到共通點,經由輔導或宣導,將不同世代融合,才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

Jonathan Stevens分享美國政府不斷公佈「高齡者是願意學習科技」的報告,

其中提到55~64歲的就業者,有80%希望能夠獲得訓練的機會,

而實際上獲得幫助的卻只有11%,相較年輕人的30~40%,中間是有相當的差距。

104銀髮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也表示,因為自己對電腦不熟悉,因此會自修相關課程,

曾經在一次的課堂上,下屬發現吳麗雪也來參加,驚訝的詢問怎麼會來參加,

她便如此回答員工:「要管理員工,主管自己必須先懂。」

Jonathan Stevens說,承認工作面貌已經改變、在哪工作、如何工作,

工作的形式已經變得與以往不再相同,在國外,有些公司採用每周的工作時數固定,

遠距工作的員工還可以自行彈性調整整個工作時間,

有了充足的休息,讓自己的效率提升,也讓企業成長得更好。

在美國,「照顧假」在各州的支持已攀高,不論是照顧長者或是孩子,

照顧假讓工作者能夠更放心,創造職場和諧,

當工作者與公司之間有情感連結,工作者將會有更忠誠的付出。

吳麗雪也期待臺灣能夠成為一個創造65歲以上,

想工作可以工作(有能力的前提下)、想退休即退休的工作環境。

「退休不等於老,是人生另一個起點。」洪德生前院長在論壇的最後呼籲,

高齡者的未來依舊閃耀動人,只要觀念改變,便可以朝這個美麗新世界前進。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5期 2018.5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