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碧姿媽媽和兒子阿志一同解說母子倆的創作理念。)

碧姿媽媽和兒子阿志是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據點的班底,

看著他們母子拿出一個個作品,媽媽負責解說;

兒子開心的在一旁筆劃,幸福之情盡在不言中。

 

文│蘇麗華 攝影│李蒼瑀

 

陽光灑落一地,碧姿媽媽與智能障礙的兒子阿志在走廊的桌旁聊著母子共同的創作,

碧姿媽媽見旁人直稱讚她頗有天賦,則不好意思的說:

「我從來沒有畫過畫,第一次拿畫筆呢!」她順道問兒子幫忙畫什麼地方?

他開心的走到畫作前,指著上頭的顏色。

親子間即便少有言語,臉部表情和動作已傳達彼此的心思。

 

周間,碧姿媽媽固定帶兒子來到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據點上課,

原本只是要讓兒子走出家門,參加團體課程學習人際互動,以避免退化。

沒想到自己也愛上這裡,甚至多年的憂鬱症也因心跟著打開,而逐漸開朗起來。

 

 

(圖說:母子倆在陽光下稍坐小憩,開心笑容掩藏不住。)

成長辛苦 難過流淚

39歲的阿志到哪裡都喜歡黏著媽媽,母子感情融洽,卻也是媽媽割捨不下的擔子。

聊起阿志的成長過程,媽媽記憶猶新的說,「他56歲才會走。」

那個年代沒有早療服務,只能牽著他練習走路。

一次,他竟然能走兩三步,當下開心極了。

發展各方面落後,阿志小時候不會吃飯,媽媽只好將稀飯拿去果汁機打,再用奶瓶餵。

個頭瘦小的阿志,因著智能障礙,上小學時不免遭受欺負。

媽媽回憶道,一次接他下課,同學見狀就喚他「傻呆呆」,聽在為母的心裡難過至極。

街坊鄰居看到兒子,也總是指指點點;家裡的長輩也不能諒解,

兒子生病要看醫生,卻換來他們一句數落:「看病又要花錢。」

無力的她,「一上公車就難過的流淚。」

特教學校畢業後,阿志的認知能力仍然有限,

媽媽說他連寫名字,也是將字上下左右拆解,再拼湊起來,無法辨別字體。

家裡電話響起,阿志只會接電話,卻不會說,

媽媽試著引導他,「是住哪一個地方的阿姨打來?」讓他學習簡單應對。

 

為了訓練阿志的交通能力,沒想到搭公車卻走丟。

「那天一直到天黑他都還沒有回家,又沒有手機,只好請警察局幫忙協尋。」

最後總算找回來。那次過後,阿志再也不敢獨自出門,出門時總是緊緊拉著媽媽,

深怕舊事重演,「他現在到陌生地方都會很緊張」。

(圖說:母子倆第一次嘗試拿畫筆畫油畫,將風景畫得栩栩如生。)

走出家門 社會參與

兒子無法工作,整天待在家裡,殊不知功能日漸跟著退化。

所幸,社工轉介他們來到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據點上課,

豐富多元的課程,生活頓時有了刺激和重心。

 

輔導員葉淑君表示,阿志剛來時很害羞,跟他打招呼時,他只會舉起手而已。

現在碰到面,他會回答「你好」,有時還會多加一句「好,你小心喔!」明顯進步很多。

 

過去,碧姿媽媽蠟燭兩頭燒,既要到醫院照顧罹癌的另一半,還要兼顧阿志,

力不從心而得了憂鬱症。先生過世後,她將心力放在照顧兒子身上;

但是隨著年歲漸高,不免擔心兒子將來誰來照顧?

語畢,用台語對著一旁的兒子說:「你要乖一點,聽話一點,認真學,

將來我不在時你就〝害〞了。」訴說了無盡的牽掛。

 

(圖說:艷陽高照這一天,母子倆攜手散步話家常。)

迎接母親節的到來,媽嗎逗著天真的阿志問:「你要送我什麼?」台語答:「無哉。」

媽媽說兒子整天笑瞇瞇,不知道什麼是煩惱。

因著這份單純,阿志聽話的跟著媽媽一周三天來據點上課,

那怕只能參與簡單上色,或是幫忙放拼豆,快樂都浮現在他臉上。

 

(圖說:能夠來伊甸霧峰雙老家庭服務中心上課,是他們最期待的事情。左一為伊甸輔導員葉淑君。)

綠意映襯在這對母子身後,媽媽熱絡的述說作品,

兒子在旁筆劃自己參與的部份,母子倆笑得合不攏嘴,那是幸福的味道。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5 2018.5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