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音樂,擁抱社工之路

(圖說:吳靜芳作兒童早期療育工作,熱情不減當年。)

一個是當鋼琴老師;另一個是走入偏鄉當社工,吳靜芳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

她用大愛擁抱弱勢家庭,一起陪著他們走過困境。

十多年來她沒有厭倦,早療服務這條路,毎踏出一步,她的心就更加的堅定不移。

文‧攝影│蘇麗華  服務圖片提供│吳靜芳

 

 

主修音樂卻轉行踏入社工界,吳靜芳在兒童早療服務找到自己的命定,一待就是15個年頭。「我很愛我的工作,我應該會做到退休吧!」吳靜芳樂當一位分享愛的人,成為早療家庭隨時的幫助。

 

學音樂、出社會後以教琴為職業是父母對吳靜芳的期待。不過,吳靜芳心底有一個更大的志向,就是進修兒童福利學系。她插大考進玄奘大學社福系,開啟她的社工之路。

 

第一份工作來到苗栗的一家智能發展中心服務,一次,遇到極重度的自閉症成人跌倒受傷,跟著替代役一起將他緊急送醫醫治。回程路上,這位自閉症者不喜歡臉上有紗布,一直要摳除,吳靜芳緊張得抓著他的手制止,那一回經驗,令她對社工這條路卻步,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膽識可以承受出其不意的狀況嗎?

 

「再試試看!」吳靜芳鼓舞自己不要退縮,相處時間久了,她不再害怕身障朋友,反而在他們身上看到單純的一面。當地鮮少有娛樂活動,吳靜芳帶著他們逛夜市,做社區適應,彼此從陌生到熟悉,更加肯定她服務的心志。

 

深入偏鄉 帶入資源 

做早療個案管理時,服務範圍遍及南庄、三灣、竹南和頭份等地,才拿到駕照就上路,一個人支身前往偏鄉服務,「不知哪來的勇氣,一點都不害怕。」山裡迷路了就問人,「有時候門牌差一號就離好遠……」服務時,吳靜芳猶記得在頭份被奶奶拿掃帚趕出門的窘境。

 

手上資料顯示家中有一位坐輪椅的孫子需要早療服務,可是當吳靜芳登門拜訪時,奶奶卻難以接受孫子被貼標籤,拿起掃帚驅逐她離開。來到竹南的隔代教養家庭,媳婦是身障,34個孫子都有障礙,重擔都落在奶奶身上。吳靜芳說:「當時苗栗資源少,不像現在有早療到宅服務。」為了把資源帶進偏鄉,吳靜芳一股衝勁,提高家訪密度,和這些家庭建立關係。

 

「當案家信任你之後,把你當朋友,什麼都會願意跟你說。」一次,服務的智能障礙媽媽表明孩子尿尿的地方紅紅的,吳靜芳擔心是否被同居人性侵?所幸是被蚊子叮咬引起紅腫,化解一場誤會。

 

勤於家訪 取得信任

民國90年是早療發展的起步階段,不僅缺乏早療觀念,苗栗的評估醫院只有一家,住在偏鄉的人得進到市區才有辦法接受療育評估。即便如此,吳靜芳更希望將療育資源帶到他們身邊。她勤於拜訪,每次入山,一趟路程便安排56個家庭做關懷訪問。聽到案家說:「這麼多社工,你是第一個來看我們的社工。」此話一出,那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肯定。

 

長時間在偏鄉服務,拚命三郎的她也有思鄉的時候,她回到台中故鄉服務,接下伊甸台中早療通報中心的工作。每天面對諮詢電話,突然從前線服務回到辦公室,令她適應了好一陣子。依著職務的調整,開始承接伊甸台中大里區的個案管理中心工作,案量大增,「過去一個人手邊負責60位;現在爆增到150位。」

 

(圖說:走入社區宣導兒童早期療育的重要,希望在篩檢中,發現需要服務的對象。)

源源動力 如活水江河

回到第一線服務,在吳靜芳身上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動力,驅使她不斷向前衝。每天進辦公室,腦海裡不斷想著:「今天要跟誰合作?還要設計哪些方案?」心裡不由得開心起來,「我又活起來了。」

 

來到大都會地區,資源和偏鄉天差地別,推廣早療服務相對來得容易。如今,早療服務向下札根,推動02歲「極早療」的服務,期待在黃金療育期,讓孩子能有更顯著的進步。

 

「當孩子發展慢,又減少刺激,發展就更慢了!」吳靜芳指出,現在家長孩子生得少,很重視教養,卻不會互動。「所以我們教家長如何陪孩子玩。」來到伊甸台中市第二區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的時段療育班,看到孩子和教保老師玩到發出咯咯笑的聲音,父母在一旁驚訝的說,那是他們曾未有過的經驗。

 

面對刺激不足的孩子(慢飛天使),吳靜芳與教保老師一起設計活動,帶領家長陪孩子玩出能力。療育的過程中,看到慢飛天使逐漸進步,喜悅之情帶給吳靜芳莫大的成就感。

(圖說:吳靜芳在親子座談中,透過互動幫助家長解惑。)

助人工作 直到退休

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吳靜芳把工作上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生活,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收穫滿滿。她滿心感動的說,服務的毎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故事,因著他們,她的生活變得精采。她篤定的表示,社工這份助人的工作她要做到退休為止。

 

昔日,若沒有當初的決定,她可能還在做音樂教學工作;如今,她不僅當社工服務人群;晨更時,拾起她的琴藝,擔任司琴演奏詩歌,活出一條屬天的道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8.4月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