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郭淑儀的診療室一角。)

「孩童在早期療育的路上,有半數以上是需要語言治療的,但在台灣的環境,語言治療師的現狀是供應不求的狀態。」台南新樓醫院語言治療師郭淑儀說。新樓醫院是台南第一間做早療的醫院,對此他們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文│邱慶宜 攝影│何坤益

 

看著診療室,如果沒問過,還以為是哪間幼稚園老師的辦公室呢!眼前的這位語言治療師看起來相當年輕,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做語言治療師已經有13年的深厚資歷!

 

「語言治療就是在促進溝通能力,不論是在生活、學習、社交、情緒上來說,能夠好好的表達出來,正確的傳遞出訊息,這就是語言治療師所做的事。」台南新樓醫院郭淑儀語言治療師說。

做治療前,郭淑儀會針對個案的先備能力,確認他的能力、評估過後,再進行治療。

以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若他還不會說話,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那我可能會考慮用非口語的方式治療,例如:溝通板,讓溝通能夠有效的發展出來。」郭淑儀說,她另外再舉出一個例子,若是一個3歲半的孩子,無口語,也無認知能力,那麼會先做「喚名舉手」、「五官指認」,從教他對於聲音會有意識的往聲源方向轉頭開始。

(圖說:郭淑儀分享了許多語言治療的治療內容。)

郭淑儀表示,指認的重要性在於,當孩子尚未有口語能力時,「指就是表達、就是一種回饋。」接著,郭淑儀拿出圖卡開始說明用途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她會拿出圖卡要孩子用比的,可以做出正確反應即代表,他對於眼前圖卡上的圖示是有認知概念的,也可藉此判斷孩子的程度到哪裡。

 

光是圖卡就分很多種類,有基礎型的物件圖卡、功能性的圖卡,也有進階的單張情境式圖卡,甚至到多張的情節圖卡都有,每種圖卡適合的年齡、程度、功用皆不相同。以功能性的圖卡來說,郭淑儀拿出垃圾桶、椅子、剪刀的圖卡,可以問孩子:「我腳好痠唷~那我需要什麼呢?」孩子若是能回答正確答案或是指出正確答案,那麼就能確定他的認知能力到達一定水準。

(圖說:郭淑儀拿出圖卡解釋,這類型圖卡的作用。)

她說,家人的參與極其重要,上課時,會要求家長一起前來,目的在於,當治療師問孩子問題時,若孩子不願意回答,那家長就必須給予治療師答案,以便後續的治療課程,如:「妹妹,妳早餐吃什麼?女孩不願回答時,家長就必須告訴治療師她吃了什麼,那麼治療師接下來就可以要求女孩問媽媽:「媽媽,我今天早餐吃什麼?」以達到互動、學習的作用。

 

「只要我還能夠為你做什麼、你還有任何發展的空間,治療就會繼續。」郭淑儀說,做語言治療師遇到最困難的情狀就是,個案沒有學習動機、沒有溝通意願,狀況若是沒有改善,那麼醫院的語言治療師就會進行結案,因為等候治療的排隊隊伍相當長,治療師沒有辦法將時間花費在上面,否則會耽誤到其他的個案。郭淑儀說的相當遺憾。

 

郭淑儀分享,語言治療是條漫漫長路,目前跟她最久的學生長達8年,「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才3歲半,到現在小六了。」從無口語能力,到現在能夠用平板溝通,郭淑儀興奮的拿出手機,點出一段影片分享,畫面中可以聽見由平板發出的聲音,那是孩子對於看圖說故事所寫出的小文章,「他不會說話,但是可以透過平板讓它的聲音成為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當孩子已經5歲時,仍然沒有口語能力時,郭淑儀表示,這時就必須幫他找到溝通的方式。

(圖說:郭淑儀拿出一本圖書,介紹孩子的轉變。)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4 2018.4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