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對李凱琳一家人來說就是種「傳承」

柔道從爺爺那一代開始打基礎,

叔叔的成就更成為了她的榜樣、她的目標,

現在的夢想是2020東京帕運,望她能如願以償。

 

文│邱慶宜  攝影│何維綱

 

在國立體育大學的一角,可以發現一位在低氧艙努力訓練自己體能與身體協調的女孩,

她是帕運柔道選手李凱琳,

患有先天性視覺神經萎縮的她,對於柔道的熱情來自她的「柔道家庭」

只要談起帕運柔道,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李凱琳一家。

李凱琳啟蒙的早,小學便開始接觸柔道訓練,

小學時有父親當她的指導教練,

國中時有在1996年亞特蘭大帕運榮獲柔道金牌的叔叔作為教練,

每天不斷的訓練她,使她有了對柔道的使命感,自己也練得樂在其中。

 

身為運動員,李凱琳的傷也是相當的「豐功偉業」,

2010年時,十字韌帶斷裂、

2013年左腳的韌帶撕裂,甚至連右腳都無法倖免的線性骨裂。

她說到:「運動員常開玩笑,我們寧願骨頭斷掉也不要韌帶受傷。」

因為受過傷,導致李凱琳開始害怕摔倒,而無法發揮到最佳狀態,

2012倫敦帕運錯失金牌,拿下銀牌。

「心理受傷比生理受傷還難好。」

因此李凱琳相當感謝運動防護員們,

復健的過程不只是身體上的復原,還有心理上的傷口恢復,

運動防護員在這過程中支持她、陪伴她,

使她可以順利的度過這段低潮時期,重新回到運動場。

 

儘管每天的訓練讓她相當辛苦,但是有同儕的鼓勵、與家族的使命,

讓她就算辛苦,也甘之如飴。

李凱琳表示:「我沒有覺得自己對柔道有天分,如果你天天練,也可以很會摔。」

強調努力才是成功的道路。

每當李凱琳在怨嘆自己眼睛的問題時,她總會想起奶奶,

先天的視神經萎縮就是從奶奶開始傳下來的,

「我的奶奶很樂觀,只要看到她,我的消極想法就會消失了。」

她想感謝的人不只是家人,還有她的教練們,

她的體能教練張嘉澤因為受過德國的薰陶,

因此將「國外的那一套」帶進臺灣進行科學化的訓練

善用儀器,在短時間內得到效果。

 

走在體大的校園,李凱琳相當熟稔的左彎右拐,

帶我們穿梭在錯綜複雜的大樓中,

忽然走廊上一名女子熱情地與李凱琳打招呼,

凱琳一聽到聲音,便直接上前擁抱,原來她是李凱琳的總教練侯碧燕,

笑稱自己是「總是叫別人練」的侯碧燕說:

「凱琳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

所以我不太需要鞭策她做什麼訓練,反而是要叫她放鬆身心。」

現在李凱琳與哥哥李吳凱住在距離國立體育大學6分鐘車程的合宜住宅,

哥哥平常沒有訓練時,會到伊甸愛明中心教學生運動、

或是到保健中心幫人按摩、舒緩肌肉,

使家中經濟負擔減輕,也讓凱琳能夠專心訓練。

 

除了柔道,李凱琳對寫作也相當有興趣,

曾投稿短篇小說,獲得瀚邦華人文學獎視障組第三名的殊榮,

讓她有了想成為文字工作者的想法,

希望在訓練之餘,還可以寫寫文章調劑身心。

伊甸倡導的「永不放棄」在李凱琳一家綻放,

凱琳儘管訓練辛苦,但還是堅持著自己的路、為夢想而走;

哥哥吳凱在因緣際會之下,轉換運動跑道,

成為田徑場上閃耀的一顆星,

他們用身體去熟悉、用感覺去體驗,毅力與努力使他們發光、發熱。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0 2017.12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