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與改變  早療愛無限


被孩子們暱稱為「鵝媽媽」的社工郭金鵞,在社工職涯中也曾陷入低潮;如今她在伊甸重返光明,陪伴慢飛天使家庭一同經歷成長的悸動。


文|賴慶榕 攝影|何坤益


來自小琉球的金鵞姐,於南台灣以社工專業服務10年以上資歷,在伊甸基金會則將近3年,起先是在屏東服務中心,從事兒童個案管理中心社工,目前則在東港早療中心服務。

對金鵞姊的第一印象是性格內向、行事低調,她自白著「我不是完全溫暖、支持型的社工,為了提升孩子能力,我會要求家長、給家長壓力。」

然而深入了解後,也不難發現她樂於分享,富有正義感的特質,不怕與他人發生爭執,凡事總希望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出發,再與家長進行一再地溝通與調整,支持家庭成為更有利孩子成長的環境。

不為人知的苦衷

平日從事助人工作的她,本身有兩名子女,假日時,還需照顧家中一位87歲行動不便的老父親,因此幾乎少有休閒活動的時間。

過去,金鵞姊在其他社福機構從業也有多年經驗,當時剛進入社工領域,向來被大眾賦予必須永保正向、溫暖的形象,卻也在社福界有過許多不為人知的難處。

她曾遭遇車禍意外、傷及腦部,甚至被醫生診斷具有中度領冊的資格;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長官的領導方式,與自己在乎的公平正義相差甚遠,不能真正為服務對象著想,讓她帶著失望離開職場;即使再度投入其他工作,也遇到同事內部的惡性鬥爭,這段遭受職場霸凌、排擠的痛苦回憶,讓她難過不已,「我本來是樂觀活潑的人,卻也開始對人產生不信任。」身心雙重打擊下,金鵞姊一度陷入低潮。

儘管如此,她仍努力收拾好自己的困擾、情緒與壓力,向家長展現社工充滿愛心、溫暖親切的專業態度;然而卻也發人省思,社工同樣是人,也是需要被大眾同理、支持的行業。

重拾付出的甘甜

所幸來到伊甸基金會,一切都有了轉變,同工之間為著共同理想支持彼此、友善的互動氛圍中,金鵞姊重獲在社工領域從業的熱忱,此外,看到家長願意改變、孩子能力提升,都是金鵞工作成就感的來源。

金鵞姐曾服務過一個自閉症的孩子,起初雙眼無神、沒有口語,總是拖著沉重的步伐,游移行走,「像是沒有靈魂的娃娃一般。」媽媽從起初抗拒,到願意接受早療,每每從新埤地區帶著孩子通勤到東港復健,不畏風雨、長時通勤,其努力與進步令她雀躍不已。

如今看見家人一起成長,孩子雙眼不再無神,可以開口說話,「比中樂透還要令人感動和喜悅!」看他開心地跟著老師起舞,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耍,感到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又回憶起服務過一低收家庭,爸爸領有手冊、媽媽是外籍配偶,照顧兩個身心障礙孩子之外、向上還要奉養長輩,她曾對金鵞說「我是很樂觀的人,卻也不能不憂愁,為什麼兩個孩子都有問題?為什麼是發生在我的家庭?」不只是服務個案的家庭,金鵞姊更把對方當親人與朋友,她能夠同理家長的感受。

服務過的家庭,有互相偕同的改變,家長願意分享家裡各種狀況、內心深處的事情,都是讓金鵞姊在伊甸基金會同工之後走向光明,重獲社工價值的感動。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1 期 2017.3 月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東港早療中心 社工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