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偏鄉愛的使徒


澎湖小作所外,就是綿延一片的湛藍海岸。黃莉玲帶著三個服務個案午後散步,四人走的快快慢慢,閒話家常,就像家人一樣彼此陪伴著過生活;而黃莉玲看著他們三人的進步,認為自己雖然遠赴澎湖,卻不枉走這一遭。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去年,黃莉玲背著一身行囊從台灣本島飛到澎湖,開始服務西嶼當地的身心障礙成人,她稱他們為兒子、女兒,期許自己像個母親一般,用愛與責任交給他們生活常規和品德、禮儀,陪他們一起成長。她的用心藏在細節之處:「我讓他們直接喊我名字,相處起來沒有距離感。」

讓服務偏鄉的種子發芽

黃莉玲進伊甸服務前就已服務過身心障礙者,她曾經擔任過早療教保老師、接觸過老人服務,她的一顆心都掛在身心障礙朋友身上。而到偏鄉服務,則是她心中存放已久的小種子。她敘述神的應許:去年她在二技畢業、上一段工作工作結束之時,她應聘到伊甸澎湖的小作所服務,擔任教保老師一職,圓了她在偏鄉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夢想。

「我是都市女生個性,有點膽小,喜愛熱鬧、便捷生活,不過在澎湖凡事靠自己,幸好我遇到的鄰居、家屬都對我很和善,常常給我幫助。」然後她再笑著補一句:「來澎湖才發現五金行有多重要。」黃莉玲輕鬆地談起生活,雖多有不便,但她依靠著神與獨立的個性,克服許多恐懼。

體貼細心  服務入心

生活安頓好,黃莉玲立即投入服務,目前她手邊照顧三個身心障礙成人,各個都是她眼中的寶貝。像是她口中的「妹妹」,其實是49歲多重障礙的女性服務使用者。國小畢業後就待在家,長期與外界沒有連結,妹妹的人際互動與表達都退化,只要不符心意就發脾氣,用摔東西、打人表達想法。黃莉玲知道妹妹不是故意這麼做,只是不知道怎麼敘說自己的需求。

像是妹妹初到小作所時體重過輕,黃莉玲藉由觀察妹妹的飲食習慣、方式,發現妹妹想吃的食物並不多,詢問家屬得知她常常不想吃飯,才會這麼瘦。黃莉玲心想妹妹的手、嘴唇都沒有問題,或許不愛進食的原因在口腔,「請父母帶她去看牙科,才發現她有嚴重的牙周病。」

治療牙周病後,妹妹的進食狀況大大的改善,體重拉到37公斤,她說:「我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說出心理、身體的難過,後來都會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不會忽略每個孩子給的任何訊息,一點點微小的表達,都能幫助我瞭解他們的需求。」

小作所還有另外兩位學員,一位是腦性麻痺的唐唐,一位是亞斯伯格症的明明,黃莉玲帶著他們建立嚴謹的生活常規,傾聽他們的心事,陪他們經歷許許多多的快樂與難過。像是唐唐的爸爸憨厚老實卻遇害而亡、帶著明明度過從台北念書回到澎湖生活的過渡期,她說:「早療孩子都是有希望的,可是成人的進步卻有限,這群孩子也很需要陪伴。」

黃莉玲的細心體貼、獨立自主的個性,都是成長一路的傷痛、愛的產物。她形容自己在偏鄉服務時,能深刻體會到以前的經歷與流淚不是白走,全是為了未來做準備,「只要有願意的心,一定會蒙恩,受神的照顧。」她憑著這句話在異鄉定居工作,每日每夜騎著她的摩托車上下班,陪著她的孩子們慢慢度過每一天。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1 期 2017.3 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