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儒與長輩同甘共苦 


林孟儒從大學開始服務弱勢,她從中學習,更看重老人的需求,因此立下志願未來投入老人服務。七百多個工作日子,她把長輩當自家阿公、阿嬤,用心陪伴。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照片提供│林孟儒


林孟儒在學生時期,在花蓮服務弱勢兒童與青少年,那時她就想那麼弱勢老人呢?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幫助他們、關懷他們呢?因此畢業回嘉義後,她就想從老人服務著手,來到伊甸開始以居家服務社工著手,盡量滿足每一位個案老人的需求,陪伴他們晚年生活。而她投入服務的模樣,不僅獲得同工的讚賞,長輩與家屬更是對她滿心感謝。

每一個長輩都是一本書

林孟儒兩年裡服務將近數百位的長輩,走遍服務區域的各個角落,也參與了許多長輩的故事,她細數種種,每一個長輩她都記在心上。

譬如有一冬天晚上,林孟儒例行家訪完後,經過服務案家時就想繞進去探望一下,結果她發現阿公就坐在門外的塑膠椅上,冷得縮成一團;林孟儒向前握住阿公的手問他為什麼坐在門外,一邊開門一邊攙扶阿公進門幫他取暖。

經過阿公口述,林孟儒才知道原來阿公當天洗腎回家,身體不舒服又沒有力氣推門進屋,媳婦、孫子女上班晚歸,於是他只能坐在門口等著別人帶他進屋。聽至如此林孟儒覺得好心疼,眼眶紅了卻要忍住,給阿公燒水暖和身子,她說:「然後阿公就握住我的手直說有你們真好,還叮嚀我不要訪視那麼晚,冬天冷又危險,我聽到這裡忍不住哭出來,阿公看了叫我憨孫。」林孟儒事後想想,慶幸自己多走那一趟,否則阿公不知道得在寒風中等多久呢!

調適長輩辭世  也是一份功課

而服務長輩家庭,難免需要面對長輩逝世之事,如果在特殊時候,林孟儒關懷頻率會提高,但偶爾還是需要面對長輩突然過世的狀況。她回想剛進伊甸三、四個月時,遇到長輩過世,她情緒特別低落,總是想著自己是不是哪個細節沒有做好,才讓長輩這麼快就離開,在同工前輩的開導下才漸漸想透珍惜當下,與做該做的事情,她說:「但每次遇到長輩離開還是會想哭。」

林孟儒表示除了長輩,家屬也是需要關懷的一環,「雖然家屬有時比我們更堅強,就連長輩自己都有心理準備,但應有的關心不能少。」像是一位阿嬤,生前由辭去工作的兒子照顧,並申請居家服務以分擔照顧辛勞;後來阿嬤過世後,兒子一時失去重心,很難走出失親的傷痛,林孟儒就陪伴他回顧阿嬤,並且建議他多參加活動,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

把長輩的苦放在心上

對林孟儒而言,好的服務等於適切的服務,她不擅自幫長輩做決定,而是尊重、傾聽長輩和家屬的需求。她表述有一對年齡六十多歲的夫妻,經濟不佳,房屋狀況不佳,丈夫脊椎開刀、影響到神經傳導,進而影響手部靈活度,就連平日走路也是拖著步伐,「他自己這麼辛苦還要照顧癌症臥病在床的太太。」林孟儒遂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居家服務的協助,結果丈夫擔心家裡經濟無法負擔而回絕,「他們需要別人幫忙卻不說,後來我們依著他們的經濟狀況,爭取到適合的服務內容與服務時數的提供,安他們的心。」

七百多個服務日子裡,林孟儒牽掛每一個長輩,不只工作上投入能力所及,更用心去陪伴他們,「看見長輩生活品質提升、復健有成效,而且長輩就像一本書,我學到很多人生道理。」這份工作帶給林孟儒的回饋大於她的想像,更賦予未來持續下去的動力,光是想到這裡,她就感覺無限感激。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6 期 2016.10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