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的文化呼喚


文化是歷史的軌跡,更是一部族人的生活史。有感於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南投的賽德克族開始將生活與文化兼容並蓄,希望新一代的學童也能珍惜傳統,將它綿延不絕地傳唱千古。

文|蘇麗華 攝影|李蒼瑀、何維綱


「Malusu;你好嗎?」一邊是部落耆老;另一邊是原民學童,耆老反覆念著賽德克語,教學童認讀母語,他們無不認真的學習。空氣中迴盪著母語的朗朗讀書聲,這裡沒有課堂上的嚴肅,在廣場下輕鬆學習,高山清風徐徐伴隨著夏日蟬鳴,有聲的節奏彷彿也來湊熱鬧陪讀,老人與孩童一搭一唱流露出笑靨,文化傳承自然的瀰漫在南投的賽德克部落。

祖孫共學 練習母語

位在南投仁愛鄉的史努櫻教會每週都會為部落安排賽德克語教學,一早,扶老攜幼,廣場上早已全員到齊,開始依著海報一一認讀。耆老為了考驗學童記憶,不時指著五官與四肢,要學童用母語回答,聰明伶俐的他們都能對答如流。此外他們還用母語唱詩歌,與耆老唱唱跳跳做健康操,祖孫之間沒有隔閡,有的,是承襲長輩的智慧,代代相傳。

隨著與時俱進,部落先人的技藝與智慧正一點一滴的消失殆盡,魏錫欽牧師有感而發的說。「傳統的編織技藝,只剩下少數幾位高齡的婦女會做,現在年輕人都不碰了。」身為部落人,徐懷寧老師擔憂著說。於是伊甸與史努櫻教會合作,運用祖孫代間融合,找回失落的文化,唯有代代相傳,讓記憶與歷史永留。

文化美德 塑造品格

不管是獵人學校、編織技藝、母語教學、木琴、口簧琴、舞蹈、石板建築、口述歷史等,魏錫欽希望由教會帶頭示範,讓族人以賽德克文化為傲。聊起獵人文化,他不由得肅然起敬,打獵不僅是部落男子成年的象徵,獵人更是族人敬畏的對象。若入山前一晚夢到蒼蠅視為好兆頭,當天得悄悄出門,設陷阱時祈禱能豐收,獵到獵物帶回部落共享,族人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享用,挑剔嫌棄不好吃是禁忌。另外,打獵遇到動物繁殖期,則會避開以維持生態平衡。一個文化當中涵蓋了尊重、謙卑、共享、感恩與自然平衡等觀念,都是塑造學童品格的好範例。

早期,部落的婦女要學會編織才能嫁人,雖然這項文化已慢慢式微,古法編織技藝更是碩果僅存。高齡70多歲的Mili,是族裡少數幾位會古法編織的達人,看她操作著年代久遠的編織器,從理線到數針與圖案排列,一個小時只能織出約五公分的長度,不得不令人大嘆它的難度。為了讓學童上手,另外製作小型且易操作的編織器,讓她們練習引發興趣。編織的圖案盡是生活的樣貌,有背竹籃工作的婦女、原民的圖騰、嫁娶儀式等,豐富又多元,就在她們的巧手下,一一收列其中,幻化成色彩豐富的創作。既會編織又會口簧琴的mumu,隨性吹奏一曲,傳統的民謠在她口技中再度復活。她特地搬出珍藏的寶盒,裡面都是她收藏世界各地的口簧琴,期間為了練琴,一度練到把嘴唇割傷才練出絕活。部落裡鮮少人會吹奏口簧琴,但是在mumu的眼中,吹奏時那是遙念年輕時代最美的樂音。

製作木琴 敲響樂音

在節慶中,少不了舞蹈與音樂。過去,族人總是會敲奏木琴伴隨歌舞歡樂,如今這項技藝失傳,為了復興,特地邀請木工達人拿難‧達道親自授課,教學童製作。從選木、曬木、調音、彈奏一一教導。當學童第一次拿著敲擊棒敲出音階,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這一敲也喚回耆老的記憶,紛紛下場與學童一同彈奏,依著簡譜敲打,樂音緩緩流洩,迴盪在高山部落中。

一場文化復興課程就這樣慢慢被重視,融入到學童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試圖找回土地與人之間的對話。」在當地推廣觀光的文化獵人潘杰說,祖先的智慧與教導的倫理規範希望都能傳承給下一代。母語不再只是學校的一堂鄉土教學課;琴藝不再停留在耆老的記憶,而是製作的活教材;族人婦女引以為傲的編織工法、部落男性的獵人文化⋯⋯在在提醒著學童不能忘本,他們承載著是族人的自我認同與賽德克族永恆的印記。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5 期 2016.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