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寫下撒部優的故事


為了上課,長輩提前採收小米,青年放下3C,聚集在一起聽故事、創作獨一無二的門牌,共同刻畫彼此的歷史,這一難得的體驗,不僅是伊甸推廣祖孫共學的初衷,也是上帝給予的大大祝福。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一日下午,日頭正曬時,台東撒部優部落長輩們和青年們緩緩走出家門,往教會走去,腳步閒適、表情愉快,每個人顯得多有精神和朝氣。一會兒,他們要一起「祖孫共學」,一同使用部落元素製作老人屋前門牌,撒部優的新興教會牧師黃慕妮表示,部落門牌其實有特殊涵意,代表著家庭地位象徵,而且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藉由雙方的互動將記憶、部落精神傳承下去。

(圖說:老師與石新樹爺爺一起討論創作的下一步。)

珍惜傳統與藝術  傳承更顯重要

黃慕妮表示撒部優部落裡有許多長輩都身懷絕技,擁有許多富有藝術性的技藝,她說:「我們期待能夠藉由祖孫共學培養孩子的美學素養,也讓長輩顯出自我價值,成為彼此的養分。」且青年多有想像力,把好的東西傳給他們,出社會後,他們不會忘記家,也不會丟掉文化。

另外,在情感面來說,撒部優外移人口不多,家人大多生活在一起,因此人與人連結強,凝聚力也強,良好的傳統觀念易傳承,「部落一向注重感情交流,也注重倫理,譬如說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尊重長輩,說話尊敬不謾罵,甚至不能在長輩面前放屁,否則得請客。」黃慕妮笑著說,這次祖孫共學課堂當中,青年毫無青春期的彆扭,放下手機,主動坐在長輩旁邊,一起創作。這種自然而然的互動表現,著實難得感人。他們在這個下午,豎起耳朵聽了許許多多部落長輩的背景故事,藉由創作將故事畫入門牌當中,他們說這是新奇的經驗,像是又重新認識一次他們,不禁充滿感恩。

(圖說:楊源生向大家敘述新舊部落的歷史與不忘的傳統。)

(圖說:黃慕妮與小兒子一起創作家中的門牌。)

長輩的人生故事   充滿懷念與豁達

而撒部優的藝術家好友,遠從高雄開車來擔任祖孫共學的老師,他本身非常喜歡親近原民文化,從不推卻撒部優邀請,反而欣然而至。「我只需要激發他們的創意,教導他們雕塑概念就已足夠,因為他們的設計創作直率,本身就有獨特的美感了。」

像是楊源生爺爺,他以木工為專長,因為有繪畫底子,在陶板上飛快地把家鄉風景、身為頭目家族的代表圖騰畫下來,那沈穩的動筆模樣,真能感覺到一位長輩在歲月累積的美好精華。楊源生說:「我畫的是以前的舊近黃部落到現在的新部落撒部優,這一路有很多我們的回憶,而我把我的家畫在兩個部落之間,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以前,也不要忘記未來。」

 而石新樹爺爺則是坐在一旁,和青年說故事和構想,由青年動筆構圖,他在旁幫忙。石新樹爺爺說他的家沒有門牌,但是因為部落裡人人都認識,郵差也找得到他,因此從不為其所煩惱,但藉祖孫共學課程製作專屬自己的門牌,他馬上說出自己的想法,將陶板做成甕的形狀,畫上排灣族的圖騰,再將自己的名字刻畫上去,顯得別具特色。還有陳清榮爺爺的祭祀器皿、玉米、小米畫,代表家族祭司、耕作的農作;櫻花奶奶畫的紅蔾及頭目的老鷹羽毛、勇士的番刀種種承載家中故事的畫漸漸立體,在臨太平洋的創作空間似乎跨越了時空,將過去、未來都串連起來了。

伊甸推廣部落祖孫共學的原意在於此,而在撒部優的完整呈現,就是上帝給予的大大祝福,讓美好存在於世。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5 期 2016.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