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橫聽vuvu說故事


穿戴華麗的原民服飾,部落耆老們用自己的族語,向草埔國小的孩童訴說著屬於自己年代的故事。彷彿穿越時空,今昔的光景一如陽光般灑落國小的川堂,錯落成一雙雙閃閃發亮的眼睛。


文|賴慶榕 攝影|何坤益


「vuvu」是排灣族祖孫互稱的族語。學校為保存部落的傳統文化,藉由推行民族教育課程,邀請長輩來學校「說故事」,以課堂形式,讓孩童們收斂起平時向長輩撒嬌的任性,乖巧地在耆老面前排排坐好,津津有味地聽他們訴說那些久遠而影響一生的記憶。

帶孩子走入我們生命

少子化的緣故,部落祖孫的情感普遍雖好,整體環境卻少有被鼓勵說方言的機會,以致部落遭遇語言文化流失的壓力。此次,在伊甸基金會的協助下,部落耆老們齊聚,用最熟悉的族語,娓娓道出他們的生命軌跡;藉由翻譯,將這些口耳相傳的文化養分與脈絡平行傳遞。

課堂期間,四位耆老向孩子們分享:第一,平時要向長輩問好、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美德;再者,傳統草藥醫學的神奇療法,像是用榕樹汁液、地瓜葉或番石榴葉敷於傷口,竟有治療的功效;還有,過去生活常為水災所苦,得水不易的困境,該如何以智慧取水;以及,在艱困的戰後時代,信仰見證的奇蹟。光復後福音來了,他們成為神的子民,努力識字讀經,看懂神的話語。他們將從聖經習得的十誡,奉為圭臬,對孩子們諄諄教誨。希望孩子記住神的話語,與耆老生活的艱辛。

聽vuvu說故事,除了讓兒孫輩領受古老智慧的洗禮,體認到老人是部落的珍寶,更是傳遞民族歷史、學習族語相當直接的途徑,教孩子要飲水思源,認知進而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創造歸屬的記憶。

(圖說:孩子們排排坐好,聽vuvu說故事。)

祖孫共學  開啟尋根之旅

總體來說,孩子與外界接觸多了,卻缺乏了部落文化的認知與情感連結。因此,除了分享生命故事,草埔循理會開展一系列祖孫共學的課程,承接文化復育的使命。說母語、唱古調、學針織、做肉粽,都是目前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中,對孩子來說,針織是較為困難的,而對於製作包芋頭籤、小米製作的粽子,特別感興趣。

簡蔡梅英,是教唱古調的vuvu ,與孩子們感情融洽,教授轉音、拉音等技巧,孩子們模仿得快,卻還難以深入理解其內涵。為鼓勵孩子學習,vuvu也用適度的獎勵,誘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希望課程結束時,孩子能唱出古調,掌握其聲音運氣。

目前,除了積極向孩子推廣民族教育,之於部落的青壯年也很重要,盼望從上而下地帶動,增進對部落文化的認識,讓青壯年也學習傳統技藝。

(圖說:為推廣民族教育,在草埔國小進行系列課程,促進代間融合。)

帶動文創發展的盼望

草埔國小校方對於孩子與部落的未來,有著深深期許,希望透過民族教育,薰陶文創發展的底蘊;能藉由教會產生連結,帶動「社區營造」的氛圍,善用獨有特色帶動文創,朝向「原住民示範村」的目標前進。

最重要的是培育人才、凝聚部落族人的向心力。對此,教會與校方有所共識。牧師願寫下部落故事,經由翻譯,紀錄民族歷史的點滴,並協助營造部落的志工氛圍,以籌備建造石版屋的人力;校方也努力集思廣益,利用當地特產,例如山蘇、皮雕、串珠、芋頭籤甜點等,以專屬的文創產業,結合社區,帶動觀光發展的可能性。

最後,當所有族人都對民族記憶產生共鳴,即以一種最溫柔的方式理解著彼此,重新連結自己與家鄉這塊土地。草埔部落的文化,終能以最自豪而絢麗的姿態,綿延不絕地向未來傳唱著屬於他們的故事。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5 期 2016.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