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畫陪伴自己


童年遭受的創傷、不被人理解的情緒一直壓抑著銜蔓,導致她罹患憂鬱症。她透過一次次的繪畫撫平自己的傷口,心情獲得釋放,畫作療癒了她,也讓她找回那份渴望被擁抱的感覺。

文│王錦萍  攝影│陳玠婷



童年創傷往往跟著人們一生,躲在內心最幽暗深處默默啃食靈魂及至成人,反映在一路虛弱無力的人生上。但是聖經上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馬太福音12:20)上帝總會為人們量身訂作出癒合的方法,並且還要賜下更多,是超乎所求所想的奇妙恩典。

童年創傷透過繪畫自癒

銜蔓原是憂鬱症患者,回溯到童年最早的時期,她記憶起幼年被遺棄、遭受性創傷,經驗到情緒被壓抑住,被嚴重忽視等身心雙重受虐的成長歷程,這些都令人難以想像和承受。

嬰兒時期被獨自放在家裡,父母很忙,自己不知道哭了多久,從小銜蔓就被這種「哭再久也不會有人出現」的情緒訓練成面無表情,不哭不笑,小孩子應該會有的反應,喜怒哀樂並不在自己身上看見。後來遭遇的性創傷被大人否定,認為她說謊,甚至反過來指責她這個學齡前的孩子不檢點,再大一點,面臨殘酷的校園霸凌,銜蔓的成長始終無助。

「我需要一個人陪我長大,最後卻都只有自己。」她說:「那種深層的痛苦別人不一定能理解,我的畫作就是用來陪伴我自己。」

透過畫作表達去讓自己能夠承接深層的情緒與傷痛,因為那些細節和程度自己最清楚且又最能夠看清晰的。「當我感受到情緒的時候就作畫,把當下的直覺選用顏色,自然的跟隨情緒下筆,不用技術的框架限制自己,不是基於定義美醜去創作。」她說:「創作過程中可能流了很多眼淚,有很多情緒的湧流,而畫完之後往往會覺得被擁抱了,被自己深深的接住,所以這真是很棒的過程。」

在活泉遇見知音好友

她透過繪畫自癒了,現在希望從中得到精粹提煉,進而提升與其他人相處上的能力。她說自己屬於高度敏感的心思,在伊甸活泉之家有很好的朋友陪伴,與大家的相處坦然而誠懇,對於各種情況都能夠講開,彼此分享生活經驗,並肩享受自由自在的畫圖創作,彼此接納各自的情況,又因為類似的生命經驗而不孤單。
在活泉之家,每個禮拜五早上的寧心繪畫,大家透過藝術的過程自我覺察、自我探索,慢慢的發現自己,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生命故事。「像我的作品是小時候的創傷透過藝術呈現出來,有自己的想像力,獨特的創作方式,是由內而發,其他不同經驗的人難以複製。」

親子彼此接納

銜蔓現在有個14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子,曾經一度網路成癮到無法日常作息,她決定帶著孩子也去「活泉之家」畫畫,她認為父母會對孩子的未來有所想像,同樣的,孩子也有「我想像的爸媽應該會怎樣」,也許那跟父母自己的認知並不相同,她們母子透過畫畫進入溝通,而能夠彼此澄清。

她還鼓勵兒子帶著畫本去上課,她說因為自己是個非常了解精神困境的媽媽,因此:「找到方式接納彼此的獨特性,知道彼此尊重,這個親子關係很重要。」藝術的功效同樣適用在兒子身上,母子倆現在身心都能得到平衡。

真正的接受過去的自己,那些受創的經歷,眾多情緒得以逐漸爬梳整理,並且表達出來,進而能夠將這種細膩、體貼的親身體會,延伸到能夠細緻的去對待下一代,誰說銜蔓不是福杯滿溢了呢!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3 期 2016.7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