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山鄉做療育的日子

位在海拔2000公尺的阿里山鄉,有一群孩子缺乏文化刺激,發展落後,伊甸嘉義的教保老師不辭辛勞地前往療育,看到孩子進步就是一個希望。王金錠馳騁在山美、奮起湖、來吉等村,一座座的山都有她服務的足跡。

文 ‧ 攝影|蘇麗華


每周兩天,嘉義的教保老師以奮起湖為中心點,一組人馬往山美村;另一組人往來吉村前進,不辭辛勞的入山教學,路途再遙遠也不願讓阿里山鄉的早療孩童落下。

山區落石 道路險境

一趟路開車至少兩個小時車程,即便山高險阻,絲毫不減老師們服務的熱忱,長達近兩年時間馳騁在蜿蜒的道路上。上山路途中,每當大雨滂沱就容易山崩落石、土石流,聯外道路中斷、封路,一封就是一個月。夏天,山區下起傾盆大雨、雷雨交加,還在山上服務的她們,得盡快下山,以免發生危險。伊甸嘉義服務中心教保老師王金錠說:「有時路況太危險,不得不改期。」有了經驗後,每每出發前都得先詢問養工處路況,才能入山。

來到山區部落,風光明媚的風景讓王金錠不禁讚嘆,但是進行家訪時卻感觸良多,「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她記憶猶新地說,服務的家庭不是沒有廁所,不然就是廁所沒有門,環境簡陋,雖然物質貧乏,但是他們天性樂觀卻不以為苦。

經濟不佳 上課克難

以她服務的一對雙胞胎家庭來說,房間充當客廳和臥室,家裡沒有廁所,上課時得外借。小孩子平時大小便就地解決,所以門口總是一坨一坨的「地雷」。另一戶家庭,生了7-8個小孩,晚上全家就席地睡在泥土地上。山區經濟條件差,有時得跟村裡商借活動中心或是附設幼稚園充當教室。

就王金錠的觀察發現,部落的早療孩童多半文化刺激不足,鮮少真正有問題的孩子。上述的雙胞胎2歲了不會說話,媽媽總是放任不管,成天喝得醉茫茫,帶著 醉意又載著兩個孩子騎車,不禁令人捏把冷汗。

為了啟發雙胞胎的語言能力,王金錠怕他們年紀太小上課坐不住,於是帶著聲光俱佳的感官教具、巧拼板等讓他們玩耍,透過按壓觸碰、聲音回饋學習認識動物、形狀、顏色等,藉由互動與對話逐漸開口學會表達。隨著成長來到3歲,把詞彙難度加強,從單字變成簡單句,療育一年下來能力大幅提升。


刺激不足 諄諄教誨

另一戶出生在大家庭,排行老六的弟弟,王金錠進行到宅療育時,他已是幼兒園中班的年紀。王金錠表示,由於媽媽已過世,哥哥姊姊又無力教他,生活經驗不足,物品不知道名稱,因此認知和語言能力都有待加強。

教數字時,王金錠用口訣:「鉛筆1、鴨子2……」引起他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教導顏色時,會問他:「香蕉是什麼顏色?」、「草莓是什麼顏色?」之後再把口訣移除,直接問他:「黃色在哪裡?」要他去對應物品。很快的,學習腳步跟上了。無奈天不從人願,在療育一年後,孩子的爸爸因病突然過世,最後他連同上一個姐姐只好被送去外縣市的孤兒院,想起這個家庭的際遇,王金錠無奈又不捨。

服務不減 甘之如飴

阿里山鄉的早療服務,三位教保老師輪流配搭,一周平均服務16~20個孩童。山路迂迴不好找容易迷路,王金錠就曾有過車子開了半天仍不見住戶蹤影的經驗;也有過老鷹從擋風玻璃前呼嘯而過,「好大隻,差一點就撞到。」遇到雨勢大封路時,一心想著服務的孩子,冒著危險彎進陡峭的小路前往,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崖谷,道路寬度只能容一個車身經過,「驚險萬分呀!」王金錠餘悸猶存的說。

這些險歷,王金錠一路走來甘之如飴,無阻於她服務的心志,看到早療孩童進步是她最大的成就,她說:「能夠服務這群孩子是我的福氣。」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1 期 2016.5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