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實現在地安養願景

DPP_0189

在屏東的草埔部落裡,像李婆婆有資源外出就醫,及復健機會的老人並不多,李婆婆從中風到康復也走過許多星辛苦歷程。如今伊甸與當地教會攜手合作成立輔具站,加上鄉裡新建的復健中心,讓草埔老人們離在地安養的心願更進一步了。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住在南迴公路上的李婆婆說她這輩子沒有離開過草埔村,從出生到嫁人生子,直到現在八十歲了,先生離世、女兒們出嫁離村,她還是一個人獨自住在老家,守著蘭花與寵物,打理自己的三餐與家中環境,漫長的歲月讓她練就一份沉靜的態度,從容地過生活。

地處偏遠 資源缺乏

若沒有人特意說起,鮮少有人看出李婆婆曾在六年前中風,右半身不遂,幾乎沒有行動能力,所幸經過長期復健,再配合使用助行式的輔具,她的復原狀況除了右眼看不見、右腿仍有些不適之外,行動已無大礙。

而談起復健,其實部落裡的老人們各有辛酸,李婆婆則幸運一些。她一個月復健二至三次,從臥床到使用四腳拐至獨立行走,煞費一番工夫,如果沒有先生與其他家人支持,已年老的她不知如何做得到。李婆婆花費兩三年的時間復健,如今行動自如了,而右眼失明卻無法挽救,甚至影響她的生計工作;李婆婆在中風前在部落裡受雇採山菜工作,康復後她卻一低頭彎腰就頭暈目眩,工作也不得不停止,她一提起自己經濟窘迫況之境就忍不住抹淚。

交通不便成為就醫阻礙

除了克服生理病痛,交通也是阻擋復健的因素之一,那兩三年的過程對李婆婆來說非常辛苦。村落裡的醫療場所只有基本的衛生室,居民們生病就醫只能搭車出去至枋寮醫院,單趟時間即需要一個小時,再加上醫療復健的時間,半天都不夠;交通方面則可以選擇家人開車接送、花費一千塊包車,或是等待一天趟數不多的公車,草埔當地的黃牧師說:「離村落最近的復健中心在獅子鄉衛生所附近,即便只要20分鐘的車程,但交通不便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草埔的老人們大多都放棄復健。」

李婆婆較部落其他老人幸運些,因先生與女兒的照顧,交通方面得以解決,只是每一趟的復健,都讓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更加辛苦。偶爾家人時間無法配合,或者李婆婆不願麻煩他們,遂選擇包車,但無論如何都是一個讓人心生疲倦的狀態。

DPP_0281  

讓輔具站成為改變起點

而伊甸與草埔教會共同合作開設輔具租借站在七月份開幕了,過去老人們放棄復健、不使用輔具的習慣,終於迎來改變的契機。在當地生活一輩子的長輩們,在輔具站開幕那天由牧師招集部落老人一起來認識輔具,即便與會老人多屬健康狀態,但是輔具站設立目的即是建立預防概念,知道資源與管道在哪裡,未來如需要幫助的時候方不忙亂無措、放棄康復的機會。

在部落生活大半輩子的居民說,他們除了復健的照顧問題,還有在地安養的部分,他表示老人期待在地終老,而教會的老人文化健康站非常友善,他認為已經有些部落安養院的概念,而伊甸的輔具站加入服務,對他們的生活而言帶來便利與安心,健康喜樂就隨之而來了。像李婆婆,她康復後平日就照顧植栽,養蘭花,還有忙於自己與寵物的生活起居,經濟拮据之餘也另有小幸福的時刻。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3 期 2015.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