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3-27  

讀繪本做更深層的陪伴

台中早療中心透過繪本導引員的介入與陪伴,用故事和教具刺激遲緩兒發展;不但讓孩子封閉的生活多了新出口,也引導家庭成員們看見更多改變的可能。

文│黃珮瑜 攝影│李蒼瑀


考量弱勢家庭需要時,經常會將目標集中在經濟協助上;但對有遲緩兒的家庭而言,更迫切的則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學習刺激。

繪本引導 刺激感官發展

伊甸台中早療中心從民國96年左右就開始進行啟蒙計畫,最初的規劃是針對學習成效不佳的孩子提供一些課業協助,希望透過學習資源的導入減輕家長的負擔,同時引動其他幼齡手足的學習意願,進而達到提前刺激發展目的。103年開始調整服務內容,改為「IFSP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直接將對象鎖定在遲緩兒本身,並建立SOP流程,透過培訓讓志工到宅,利用繪本閱讀、教具引導或DIY的方式,刺激孩子感官發展。並且透過引導員的導引,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改變,進而了解早療的重要性,以提升資源的使用意願。

社工杜咏恩認為,志工的介入與陪伴對於早療計劃推行確實有一定的助益。他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原本的服務目標是家庭中的老大,後來孩子因病過世,於是志工媽媽將陪伴的資源轉移到當時兩歲多的弟弟身上,並提供父母心理支持;除了帶去公園散步,還指導媽媽如何搭車來商借繪本、教具。

也因這樣的陪伴,提前發現孩子在語言方面有發展遲緩的狀況,及時進入早療的程序中。

陪伴閱讀 建立早療兒自信

而目前任職於友達光電的志工賴偉嘉,從103年6月就加入服務的行列,迄今已經陪伴過2個家庭。當初加入繪本導引員行列的動機;一來是當時工作地點離中心不遠,在時間的調度上容易掌控。二來因為本身從事汙水處理業務,工作性質面對的多半是冰冷硬體與數據,希望在志工服務時可以與人多些接觸,以增添更多生活的溫度。

偉嘉說他接觸的第一個案家,是單親爸爸扶養三個男孩,以及照顧一位中風的阿公。要升小一的老么經常與哥哥們吵鬧,一不順心就會有肢體暴力攻擊舉動出現,自我意識與防衛心較強。不過,孩子本身喜歡閱讀,對於引導員帶來的繪本很有興趣,所以馬上就跟他有互動。透過為期3-4個月,每週一次的陪伴,帶領他建立自信,幫助他用口語取代肢體的情緒發洩。

遊戲教導 消弭學習恐懼

第二個案家,個案父母皆為身心障礙者,在教養的知識與環境上都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刺激,加上孩子個性慢熟,本身也不喜歡閱讀,所以偉嘉利用操作型的教具來提升他的興趣,例如用圖卡來幫助他練習加減的運算,希望藉由簡單的遊戲消弭孩子對學習的恐懼,並強化基本的知識能力。

從一開始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到實際接觸後能針對不同孩子狀況作出調整,在每次僅有一個小時的服務中,偉嘉學習著放下教導的立場,重新定位陪伴角色,當孩子真誠地說喜歡他來上課,就是他最感動的回饋。此外,透過服務的過程,他也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惜福感恩,面對挫折時也有更寬容的眼光跟心胸,這些都是他始料未及的收穫。

爸爸媽媽帶小朋友一起來聽故事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0 期 2015.6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