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一切從音樂開始

音樂陶冶性情,也能療癒人心!伊甸溫馨家園不同障別的學員手中操作樂器,跟著音樂治療師的指令敲奏樂音,旋律如此地悠揚、和諧。團員認真彈奏的模樣,音樂已悄悄進入他們內心發酵,激起一波波的漣漪。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DPP_0380-腦傷造成半邊癱瘓的學員,利用手部敲擊做復健訓練。

 學員練習棒鐘。

 

 

五月的這一天,戶外依舊下著綿綿細雨,溫馨家園卻格外熱鬧。教室傳來悠揚的樂音,看著學員陶醉其中臉上露出無比的笑容,猶如一抹陽光,為陰雨的天氣添加熱情。

 

課堂上學員依著音樂治療師的指令彈奏,「來1敲,換2敲,輪到3敲」,流暢地完成一首曲子。緊接著,再換另一項樂器「棒鐘」,由於樂器得靠手握,並用大拇指固定樂器,最後再輕輕地使用手腕的力量敲奏出聲音,一位右半邊癱瘓的學員費力地拿握,當他試著用無力的拇指握住並且使用手腕的力量敲擊出聲音時,無疑是最好且有立即回饋的復健訓練。團隊中還有一位視障學員,雖然眼睛看不見指揮,卻能因著聽力跟上節拍參與其中;重度腦麻的學員,在輔助下,手握樂器跟著旋律敲打。學員不因障別的限制,合力完成作品,表現令人激賞。

 

DPP_0221  

 

音樂帶入復健效果一舉多得

 

負責帶領教學的音樂治療師潘佳音表示,透過音樂節拍,把原本枯燥的復健帶入課程,學員便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訓練。例如腦麻的學員平常練習站立,因為張力強,僅僅五分鐘的復健,卻痛得他大哭大叫不願配合。「但是在音樂治療的活動中,30分鐘站立訓練卻不以為苦。」潘佳音說。

 

「音樂治療的目標不在音樂理論上的教學,而是針對不同的需求來設計音樂活動進行治療。」潘佳音舉例,若是有語言障礙的學員,會配合語言治療師設計課程內容,做發音練習;或是透過其它輔具(如:氣球傘)的運用,配合音樂律動,藉由高舉與放下動作並配合揮舞的力道,讓學員進行認知訓練、理解指令以及上下、輕重的概念。樂在其中的同時,訓練手眼協調之外,也培養專注力,增加對音樂的喜好度。

 

 

DPP_0189-繪畫治療,幫助學員釋放情緒和壓力。

 

 

表達性藝術療癒學習釋放壓力

 

談起學員接受音樂治療後,轉變格外的大。一位後天失明的學員,伴隨有亞斯伯格症和強迫症,當症狀一發作,他無法控制自己。但是在學習烏克麗麗之後,把心思投注其中,音樂轉移他的注意力,成了控制病情發作最好的特效藥。相較其他學員,別人只能彈奏單音,他卻能彈奏和弦,是音樂治療師眼中的音樂高材生。

 

除了傳統的音樂治療之外,引導想像音樂治療(GIM,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therapy) 也意外打開腦傷患者的內心。潘佳音透過學員聆聽音樂後所繪畫出的圖像,試著抽絲剝繭了解腦傷學員的內心世界,一幅名為「我這兩個月來的心情」畫作中,灰色基調佈滿整面紙張,正是他因職災造成腦傷和右半邊癱瘓而憂鬱的心情寫照;在畫面正中央的黑色龍捲風,意味著外人對他言行舉止的批評以及指責;他自己則是那微小且幾乎被龍捲風吹垮的咖啡色小房子;而龍捲風旁的紅色,則鮮明地顯現出他的憤怒與不滿。透過聆聽音樂所引導出的繪畫抒發情緒,學員一邊述說一邊流下難過的眼淚,藉由表達學習釋懷與放下,原本選擇自我放棄的他,願意從家中走出來上音樂治療課,就是改變的一大步。

 

自創主題歌曲沉浸在愛的旋律

 

期間,在音樂治療師的引導下,學員還合力創作了多首不同主題的歌曲,名為「打招呼」歌,歌詞描述如何與人打招呼;而名為「男女有別」的歌曲,則再次強調性別之間的差異以及男女之間合宜的社交禮儀,有趣又好記。歌曲創作也因此成為音樂治療活動中,一種新鮮有趣且能讓學員提高自信心的小小挑戰。

 

「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哥林多前書1415),下課前,學員們唱著詩歌,和聲整齊劃一,跟著樂音悠揚起伏,音樂療癒人心,空間充滿愛的旋律。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0期  2015.6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