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巴爾幹 看見弱勢

 勇於衝鋒陷陣追求第一手消息的記者張桂越,她的新聞視野不再局限台灣,而是將戰線拉到巴爾幹,提供國際新聞視角。在當地她看見社會邊緣的貧困交迫狀態,透過記錄,希望為黑暗縫隙中注入一絲光亮。

紀錄巴爾幹 看見弱勢  
文│王錦萍        採訪│許佳瑩          攝影│蔡妙瑛牧師

張桂越是台灣新聞界的一名奇女子,一人隻身跑遍地球挖掘第一手報導,最後,她跑到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衝到第一線去,她說:「總不能老讓外國人的眼光代替我們閱讀世界」,她要為國人帶回來屬於我們自己的國際觀點。

 落腳巴爾幹 記錄國際視野

  經常有人要問:「為什麼是巴爾幹?」她回問:「那為什麼不是?」的確,台灣面對世界的方向可說有侷促,也有自我設限,英美、日本、中國大陸乃至東南亞,過去黛安娜王妃生前都曾經到過這裡,關心地雷區附近的孩子,世上沒有任何角落該被遺忘,而張桂越創辦的雙週刊「周刊巴爾幹」,為國人完整了國際新聞的另一塊視角。

 第一線跑新聞 發揮影響力

 張桂越說自己從小就希望做「能影響人心」的工作,她到美國唸大學,學習媒體,回台後輾轉進入華視新聞雜誌工作,後來擔任傳訊電視歐洲部主任,除了「戰地記者」這種普遍的稱號,她始終站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線,戴著公義的頭盔,為追尋真相衝鋒陷陣。多年記者生涯,她最大的心得就是,她認為資深記者不但應該受到敬重,更應該將其資歷和年紀成正比的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

 張桂越強調,記者這個行業需要長期佈線、觀察,尤其台灣不能沒有國際觀的記者,不能只依賴外國眼光,雖然期間張桂越曾經離開台灣,去了當年環境比較自由的香港,但是後來幾經波折,最後她決定自己成立一個台通社,可說台灣第一家電視通訊社,跟著宋楚瑜、連戰等政治人物到處出國採訪。

 

 紀錄巴爾幹 看見弱勢  

 

報導美麗與哀愁 讓世界看見

 她走遍世界,去過很多國家,一直到了巴爾幹半島之後,非常驚艷於那裡的山水天地、文化人文,她說:「真是每天都在學習,學不完。」於是她決定留下來,把這裡無限的美麗與深沉的哀愁報導出來,讓華人世界也能看見、感受。

 她做了紀錄片「藍色巴爾幹」,在公共電視每週固定播出,工作內容快樂而辛苦,「但是需要一直找錢。」爽朗直率的張桂越道出最實際的問題,紀錄片之後她發現台灣「對巴爾幹實在太陌生了,並且都是誤會」,因此,她乾脆自己辦個雜誌作為國人與巴爾幹之間的橋樑。

 關心弱勢族群 啟發助人靈感

 「那裡以前叫做南斯拉夫,共產國家解體後分成七個國家,解體後日常小民的生活窮困而艱難,失業率高達百分之數十,年輕人像坐監牢一樣看不到未來,」張桂越說:「老人、小孩、身障者在此地更是弱勢中的弱勢。」他們幾乎可說被貧困窘迫的狀態排擠到更邊緣去了。

 透過資深記者敏銳的鷹眼,雜誌形態的完整報導評論,巴爾幹就像一面鏡子,遠遠的反照至讀者的瞳孔之中,從中得到些許思考己身與啟發助人的靈感。黑暗的縫隙就是亮光照進來的契機,目前很多各國的NGO在那裡服務,而伊甸基金會也希望奉獻來自台灣的一己之力,在黑暗中點一盞燈。

 雖然這本「周刊巴爾幹」推出之後,中間也因為財務困難而暫停,卻又在一年後再以雙週刊的形式重新出發,張桂越的勇氣、毅力好像永遠用不完。住在海邊,聽浪、海風、野菜、親切的鄰居,許多仗義的老朋友,這些構成張桂越如今的生活,而一期又一期豐富好看的雜誌,每一本出刊的時候掂在手上,那是理想實現的具體樣子。

紀錄巴爾幹 看見弱勢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5.5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