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的好同學

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需要接觸才能產生交互作用,而孩子學齡前這段期間很適合給予他們不同情境與朋友相處,能夠使他們成長得更完全。融合教育的本質除了幫助特殊兒被校方及同學接納之外,讓他們在課程與人際關係也能有很好成長機會。

 他是我的好同學  

文|陳玠婷     攝影|李蒼瑀、何坤益

  「融合教育就是生活。」伊甸東港早療中心主任余美滿以肯定及充滿信念地說。

 

因為余美滿認為特殊兒是社會的一份子,即便他們需要許多外界資源幫助,接納、幫助、共生是特殊兒與社會大眾的共同課題。

 

達到此一目的,伊甸選擇從早療階段開始,讓特殊兒與同齡孩童互動、參與社區活動、關懷社區老人、開放固定空間等方式,盡量帶著社會大眾認識特殊兒,同時也藉由不同物理性刺激,讓特殊兒能夠進步,還能促進人際關係互動。

 

讓同齡互相學習

 

在種種設計過後的互動,其實帶來實質的回饋。旗療的特殊兒無論持領極重度、重度等身障手冊都要牽著出去走入人群,一樣需要學習生活自理、建立人際關係,都是因為尊重他們都是單一個體,不因為障礙而給予全部的幫助,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因此張靜薇帶著他們每週固定半天時間到附近幼兒園所,與同齡孩子一起遊戲、上課。他們在戶外闖關、比賽,他們漸漸靈巧的動作與互相幫助的模樣,常常讓外人分辨不出特殊兒與一般孩子的不同。

 

林園早療工作站進行融合教育已多年,目前採取讓一般園所的同齡學童到工作站裡和特殊兒一起共同完成一項作品或者活動任務,讓他們以朋友方式互相學習,負責工作站的組長鄭淑翠表示設計課程的目的性常常是希望他們能夠看到對方的優點,譬如一般學童的創意能夠讓特殊兒多一個模仿對象,大量的對話也能刺激口語對話發生的機會,而一般孩童學到的是解決事情的各種方法及耐心等等。

 

讓特殊兒走入社區

 

東港早療中心的融合則是以生活作最基礎的出發點,尤以特殊兒的生活圈、學習圈,創造未經設計的互動經驗,譬如開放學校附近的居民帶孩子早晨及傍晚到園所裡玩遊樂器材,大人們也可以藉機交流養育心得;另外東港小學附設幼兒園和東療共用戶外活動空間,兩邊的小朋友下課時間常常玩在一起,東療主任余美滿表示他們建立很好的關係,有時候東幼學童看見特殊兒在上復健課程很辛苦説要「救」朋友,雖然童言童語讓兩邊老師哭笑不得,卻也看到兩邊孩子的真誠。

 

成就融合教育責任在每一個成人的身上,如果他們能夠給孩子們做最好的榜樣,同時給予一般孩童、特殊兒機會接觸,彼此學習接納、認同,消弭許多因不認識而不諒解的誤會可能。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5.4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