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踏遠志工服務之路

 

獲頒104年人間伊甸獎的謝素雲,不僅在三峽服務中心奉獻了七年的光陰,擔任戶政事務所志工的年限更長達十幾年。此外,每週還撥出一天的下午時段到中原國小當導護媽媽。問她何以能在漫長的歲月裡堅持下去;除了個人規律化的時間分配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那份柔軟卻淡遠的平常心吧!

 以平常心踏遠志工服務之路  

採訪整理:黃珮瑜

 

第一次見到謝素雲的人,從她的外表判斷,絕對很難相信已經是個有兩歲孫的「阿嬷」了。經營早餐店的她,每天五點就要起床準備開張;得空的下午時段也不讓自己閒著,除了三項志工服務外,也非常積極投入排舞的練習,難怪全身上下洋溢著青春活力。

 

加入伊甸起因於妹妹在區公所看到招募資訊邀約她同行,天性熱心的她沒有多做考慮,就這樣一腳踏入這個大家庭。回想起第一次訪視的過程,雖然有在戶政事務所擔任志工的經驗,但畢竟是不同屬性的服務內容,原本還有些忐忑不知是否可以勝任,但伊甸的工作人員鼓勵她:「就只是去跟老人家聊聊天」。於是,她拿出做生意時親切招呼的本領,聽聽她們對於過往人生的回顧,也聊聊最近的想法感受。透過每週一次的閒話家常、簡單收拾一下環境、陪同就醫拿藥等……這些互動,老人家們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從一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殷殷期盼,都是她熱忱付出後收獲的成果。

 

古道熱腸,讓志工路行遠自邇

謝素雲談起目前手上固定訪視的兩名個案,一位是高齡93歲的老太太,雖然家人會定期來探望,也請了外勞幫忙照顧,但因她中年就喪偶,對於獨居其實是感到孤單跟害怕的。另一位則是她之前早餐店的常客,離婚的她40幾歲就因車禍略跛,腳傷無力亦導致謀生困難,加上跟家人沒有往來聞問,在每個月只有7000元補助款的情況下,靠著朋友跟其他社福單位相助才能安身,否則連基本的生活機能都難以維持。而這位服務使用者也是透過她的通報轉介,才有伊甸的介入幫助。

 

在服務的這段期間,和服務使用者早已建立深厚的情誼,看到他們日漸凋零,如何調整心境和面對轉變?她思索了一下表示,七年的服務過程中,曾遇過視障個案的排斥、服務使用者往生,或是因為本身失能而被轉介到安養機構照護的各種情況,「情緒的波動難免,但或許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不能投入過多的感情,所以有心理準備。」謝素雲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常態,志工的角色僅是在服務使用者有需要時陪她一程,在情感上維持適當的距離並非不夠關心,而是明白每個人皆有自己所必須經歷的人生旅程,過多情緒介入容易模糊了人我的分際,反而悖離了服務的初衷。

 

除了志工服務外,謝素雲也懂得調劑身心,每週三次以上的排舞練習是她維持體態跟活力的紓壓管道,當志工則是充實生活面向和行有餘力的社會回饋。從她身上其實可以學習到持久關係來自於「平衡」這個道理;無論是體力與精神力的平衡,或是情感關係的拿捏平衡,在不過度勉強的狀態下無伎無求的做好份內工作,或許正是她能持續付出的關鍵所在。

以平常心踏遠志工服務之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5.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