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品格教育中所強調的惜福感恩,其實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潮厝國小藉由華德福教育模式,讓孩子透過近身操作來親近土地,從而引發內在思考。當情感連結產生,毋須僵化的道德勸說或倫理課程,自然就能從相互依存、彼此幫助的萬物秩序中,學習到敬天愛人的深刻體悟!

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採訪整理:黃珮瑜

參考資料:朝陽科技大學部落格

攝影:何維綱

照片提供:潮厝華德福學校

 

 

在一個人口外流,老人獨居者眾,且習於噴灑農藥的農業社區,人們對於「教育」的想像跟期待多半依循傳統窠臼;然而,雲林縣的潮厝國小卻藉由華德福教育模式,一步步將孩子與土地的關係拉近。奇妙的是,當人與自然關係緊密連結,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不用「教」,孩子們也都明白並落實了。

用實做友愛大地,學習尊重差異

嚮往體制外教學模式的家長,對於「華德福」這三個字肯定不陌生。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所創設的「人智學」,認為人是由身、心、靈三個部分所組成。既然人的本質是由身體(body)、心靈(soul)和精神(spirit)所共同結合,因此更要重視一個人意志力(willing)、感情(feeling)和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而華德福教育的目標在於促進這些元素之全面發展。

舉例來說,每天早上都會有老師帶領孩子們進行「晨圈」,透過唱歌、讀詩、編手指謠這樣的活動使孩子們的心沉靜下來。由於晨圈歌曲多半與自然有關,透過重複性的節奏與肢體律動,不但能平衡內在感官發展,無形中也體會到天地萬物的美好。此外,每年四季都有的慶典活動;用春的慶典來啟動一年的新氣象,藉冬的慶典來感恩並回顧。透過一連串的準備工作,不但有助於孩子們感知季節遞嬗,無形中也將文化傳承的意義植入心中。

有人曾說:「農業,是最接近上帝的一種工作。」,這正說明了農耕是貼近土地脈動最直接也最具體的做法。學校除了曾安排孩子到台南後壁的無米樂後廍社區做參訪,使孩子們親身感受不同農村的差異外;更積極推動「社區一家幸福計畫」,除讓孩子直接参與農事運作,也將部份作物提供老人或弱勢家庭公益享用,進一步更希望協助小農建立自己的經濟基礎,藉此深化學校與社區間的交流。

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實踐讓感恩自然而生

以有機校園為目標,學校種植有機蔬菜和無農藥、化肥的「奉獻米」,除了能讓孩子吃得更健康,同時也可以學習到善待土地的重要性。田地平日請具備專業知識的志工協助管理,但從播種、耕耘、照顧到收成,每個階段孩子們皆有機會就地觀察與實做。透過勞力付出,「憫農詩」裡農人揮汗鋤田的辛苦,變成了具體的經驗連結,「粒粒皆辛苦」的珍惜情感便油然而生。有機概念除了落實在食物的種植與餐桌上,透過觀察自然,孩子們也會學習到萬物都是獨有的存在,進而更能尊重彼此間的差異,懂得分享與互助的重要性。

身、心、靈既然是全人發展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如何將物質性的「身」與精神性的「靈」調和得更加融洽,就必須依賴感受力為主的「心」來作媒介。而要將「心」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則必須透過天然、正向、豐盈的感官經驗來達成。潮厝用實做協助孩子擴展經驗連結與情感建立,當心中有愛,感恩惜福自然也就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用實做擁抱自然,以情感回應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