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力行給偏鄉的祝福

「社會要生命學家,不要病理學家。」身為一位基督徒,成亮用愛為基礎,去看中弱勢的需要,他的生命也更加豐富完整,雖然過程總有起落,但是他的堅持讓他走了幾十年,至今仍然受用。

 用身體力行給偏鄉的祝福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我到這裡來,就是想了解你們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屏東愛加倍,孩子休憩玩耍的空間裡,伊甸基金會董事成亮與愛加倍的修女這麼說。

 

照顧孩子的未來

 

這是成亮第一次以伊甸象圈工程計畫委員的身份探訪弱勢社區,他親自走訪社區傾聽需求,細細聽著修女訴說屏東滿洲孩子的生活境遇,以及未來租屋到期後的種種擔憂,他一一詢問地仔細,滿腦都在想可以怎麼幫助社區繼續照顧這群孩子。

 

成亮表示伊甸的象圈工程計畫是間接服務,希望直接服務能夠產生應有的效益,而所謂的效益即是做得好不好,孩子們是否受到妥當的引導與適當的照顧,而且不在於服務多少孩子,是要將品質做出來,給予孩子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機會;因此對於申請計畫的協會、教會及學校他都想好好把關,了解困境與需要,他說:「即便伊甸一輩子做間接服務也沒關係,我們能夠幫助在地組織節省很多不必要的發展。」他舉例並不是所有組織都有經營生財之道,而伊甸的存在價值即是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將資源帶入社區,為服務加值。

   

運用所長  進入偏鄉服務

 

雖然第一次擔任象圈工程計畫委員,但成亮從921大地震之前,對社區經營就有了概念。成亮將自己交在上帝的手中,從高中信主受洗開始,每遇到轉折處就由主帶領他,譬如法律研究所畢業後,接獲請他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上班的邀請,當時他心中納悶,法律專業在醫院能發揮什麼效用呢?正巧當時台灣醫療界引進經營管理系統,需要醫療、經濟、法律等專業人士,因此成亮開始以法律專業在醫院服務,直到現在。

 

成亮三十幾年的工作生涯,為著各種病症成立26個財團法人團體,待過屏基與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從無到有的種種開拓,都讓他明白偏鄉嚴重缺乏資源,和在地人的就醫、就業困難。

 

當時,政府將大部分資源分配給都市醫院,醫師都選擇留在都市,不願到偏鄉看診。成亮到埔基後,發現各科室醫師人員短缺、病人就醫收費高,「我就想劫富濟貧。」他對媒體發出南投自辦醫療保險訊息,希望能夠做到都市與鄉鎮醫療分級,並推動同病同酬立法。

 

推動社區營造  發現社區的力量

 

除了劫富濟貧,成亮也在83年底開始走訪偏鄉:「因為走出辦公室,才能知道當地真正的需求。」而偏鄉的社區經營則另有契機,文建會推動社區營造時,他負責埔里「健之邑」項目,在社區推動健康保健、老人關懷等,因為他發現孤單、寂寞是失能最大的困難,鄰里關係緊密就能解決大半問題,他也借用哈佛大學教授曾說每個人起碼擁有16個朋友的理論經營社區。921大地震時,在蜈蚣社區看到社區強大的向心力,能夠使混亂傷痛之中,團結分配工作,讓生活很快穩定下來,成亮說:「921那時我已經離開埔里了,得知消息後我趕緊進災區,發現蜈蚣社區井然有序的樣子,我第一次體會到沒有社區的力量,地方是動不起來的。」

 

從蜈蚣社區獲得許多想法,成亮發覺弱勢社區有很多可能。他以伊甸象圈為例,每一個申請象圈計畫的申請單位,應該都要有明確的目標,不只是改善小象的飲食與課業,而是給予他們長遠的影響力,更甚者引進長期的培育教導計畫,讓偏鄉漸漸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環境。

 

將好循環帶入社區  自生其力

 

成亮舉例台灣一科技集團和教會合作,在大陸偏鄉推行的珍珠計畫,從台灣教會帶著培訓好的大學生,到大陸青海、甘肅一帶學校教當地高中生,讓高中生具有一定學識能力考上大學,再將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國中小的學生。這樣一代代接續的學習支持,將會改善當地的未來,也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蒙塵的珍珠,擦亮養育他們;而台灣的大學生們到大陸當老師,從被保護、妥善照顧的角色,也在走一趟大陸後有了實質的改變,他們會利用上學空檔去打工賺旅費、機票錢,就為了再到大陸當老師;當老師的堅持不放棄,學生也很爭氣,珍珠計畫持續多年以來提供的獎助學金,讓一位醫學院畢業的受助生返鄉服務。

 

而伊甸的象圈計畫怎麼幫助弱勢小象,成亮有些想法觀念想要分享。他說社區不適合實施菁英教育,將福音、品格教育佐以長期關心、支持輔助,長成一個身心健康開朗的人比較重要;另外他特別強調沒有一個人可以負責別人的未來,孩子的未來要交由他們手中,在地組織能做得即是給予能力培養及機會,給他們千鄉萬才的可能。

 

成亮作為一位基督徒,常把主的愛放在心中,他為弱勢走在前頭,為社區建立典範,他形容自己「在別人的需要上,找到生命的價值。」即便明天被主接走也沒有遺憾。每一天活得喜樂,有付出,有收穫,不愧是位社會的生命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