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在封閉的士文部落打開一條希望道路?陳水梗的海山協會從被拒絕、排斥到接納,整整花費兩年的時間,因為她的堅持,讓孩子們下了課不再無處可去,也能填飽肚子,課業也有老師看顧,成為他們第二個家。

帶著希望上山去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屏東海山協會的創辦人陳水梗與先生中年時決定返鄉,就在家鄉枋寮開始新生活,後來因緣際會成立海山協會,幫助、收容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們,繼而成立課輔班,不僅看顧原先課後在街上遊蕩玩耍的孩子們,也在他們在課業上拉上一把;過後幾年又打破種種藩籬困難,在山上民情較封閉的士文部落開了另一課輔班-彩虹屋,去滿足那些即使在颳風下雨天氣裡,將紙張書本吹的滿天飛,卻依舊澆不息學習熱忱的孩子們那些難能可貴的求知慾。

從困境中看到需要

講起士文的孩子們,水梗姐說他們在部落裡多是古靈精怪,活潑好動的個性,他們不怕生,反而會主動靠近將所有疑問好奇給倒出來,甚至讓大人無法招架,常常又氣又好笑,對他們只有更盡心地照顧了。

從前,從枋寮到春日部落只能用牛車通行,因為山上的路實在不好走,山上山下的居民們也彼此不合,幾十年的時間根深蒂固,也鮮少來往;水梗姐有一天從相識的社工那裡聽到士文孩子們的狀況,多為隔代教養,青壯年下山打零工,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白天酒醉家暴也有所聞,複雜的環境讓她就想為孩子們做些什麼事情。後來得知當地牧師因為沒有資源、支持不想成立課輔班,當地人態度強硬地拒絕幫助,社工多次說服無效,水梗姐就想:「那我來!」

飽受拒絕  沒有放棄

抱著可能處處碰壁的心理準備下,水梗姐不間斷與當地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溝通協調,後來說服借到部落裡的風雨廣場當作場地,還有活動中心的桌椅使用,接下來就是學生與師資、課本、經費的部分需要解決了。而如何吸引孩子們來,水梗姐笑著說我們剛開始就放影片,他們就一個一個過來看。」但好景不長,還是當地人排斥,甚至連桌椅都不再外借,不開燈,實在傷透腦筋。

後來,因為有些孩子們的求知慾,總有在冬雨、夏風的環境下,在風雨廣場寫功課,他們依然隨遇而安的模樣,任由作業紙張四處飛揚,一句抱怨的話都不說,讓水梗姐看了又感動又心疼,依舊堅持為他們奔波爭取到好的唸書環境。

希望已發芽

兩年的時間,滴水穿石地終於讓大部份的家長與孩子認同課輔班,總算經營起來了。2012年,終於有彩虹屋出現,外牆上畫著大大的彩虹,為部落帶來生氣,也是孩子們的遮風擋雨的家,下了課,他們不再因為家長下山工作,家門緊鎖而在山頭裡奔跑,也不會在下午餓著肚子只能等待晚餐。

有了課輔班,水梗姐與協會的同事們共同努力下,師資、志工、甚至長庚義診團上山進行衛教,讓孩子們笑起來漂亮地看到一口好牙。而目前的志工夫妻,每個月兩次上山,陪伴孩子們,教他們音樂、做手工藝,與孩子們一同將教室裡佈置地充滿童趣溫馨,一切漸漸步上軌道了。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