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了,加上少子化的浪潮迎面衝擊而來,從現在開始的未來,我們都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問號裡:所居住的是一個高齡友善的城市嗎?

老人觀點  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加把勁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從生命一開始時就以健康方式生活,是實現積極、健康老年生活的關鍵。」想要健康老化,軟體硬體建置的配套措施不可或缺,才能讓老人享有優質的晚年。

 

「高齡友善」顧名思義,就是城市中普遍對老人的態度為何?是歡迎、友善,還是嫌棄亦或視若無睹?老人究竟需要什麼,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問題呢?不妨聽聽看老人們怎麼說:

出門環境處處是障礙

 一位高齡八十的趙婆婆已經有好幾個月沒出過家門一步,儘管家人鼓勵她,自願推著輪椅帶她到附近的社區公園走走,可是從家裡到公園的這段路,以及從公園再轉去其他如超市、附近小店的社區道路卻並非都是無障礙的,高低落差或者可能演變成人車爭道的情形都令趙婆婆卻步。並且沿路若沒有可供隨時歇息、暫時扶靠的設施,更減少老人出門的動力。

 趙婆婆還說:「出門最怕上廁所,老人忍不了太久,外面的公共廁所少又髒,不敢上。」

年老行動緩慢搭車成煎熬

年老隨著身體功能退化,就算過去身體強壯如牛也不得不服老。陳爺爺從年輕的時候就是個獨行俠,大江南北、上山下海難不倒他,「沒想到年紀大了連坐個公車都要心臟病發,唉。」陳伯伯嘆了口氣說道。

 從等車就是緊張的開始,車停靠站時上下車動作較慢,又不敢提早衝出去。途中車行搖晃,光是找位子坐下的過程增添焦慮感,更別提座位夠不夠,遑論後續有沒有人讓座了。自己已是不便,如果再帶個輪椅、手杖、菜籃,豈不在公車上增加他人麻煩,那麼自己還是個城市中受歡迎的老人嗎?

 照顧長者亦擔憂自己晚年

兄弟們分家,單身無後的秋蘭在老家房子賣掉了以後,與老母親同住,因為分家後的錢不夠買適合兩人居住的新房子,便只好先租屋。沒多久,老母親在秋蘭上班時身體不適,兄弟便說服秋蘭將老媽媽送到養老院,日夜都有專人看著,秋蘭雖感不捨卻也不得不答應,安排好了老母,那自己呢?現在正處更年期,老後的自己又該如何安排?

 社會參與不高與電視為伍

里長開了電腦班,七十多歲的張奶奶好想學,可是拿滑鼠比拿鍋鏟還重,手抖個不停,光是點左鍵、標示區塊、按右鍵複製、貼上,這一個動作就練習了好幾堂課還是不行。張奶奶說這還不是最氣餒的,縫紉課她的手眼協調無法穿針引線,舞蹈課她上氣不接下氣,瑜珈做不來,讀書會又吃力,只好關在家裡看電視。

老人需求未被重視

「看起來老」這句話看似很傷人,但為什麼我們的文化只崇尚年輕呢?唱老歌、看老電影怎麼會被排斥在主流之外,成了落伍的代名詞呢?

 電視節目只要一針對老人,談的不是養生就是醫生,好像除了身體以外,「老人都沒有精神層面的需求似的,」朱阿公更直言:「大部分的時間都只能看電視了,娛樂性質的節目更將老人完全排除在外。」

 一同建構友善高齡的城市

社會高齡人口將逐年速增,那麼建構一個友善高齡的城市就刻不容緩,讓老人在所處的生活空間中,滿足安全與舒適便利,鼓勵走出戶外,提升社會參與意願,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高齡友善城市8大指標

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

 

自然和建成環境是否能幫助高齡者方便且安全的活動,並鼓勵高齡者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大眾運輸

 

高齡者在社區中是否可以方便且安全的到達他們想要去的地點?

住宅

 

高齡者是否擁有安全且負擔得起的房屋?當他們住宿需求改變時是否又允許他們獨自居住?

社會參與

 

高齡者是否有機會在他們居主的社區中發展並維持有意義的社群網絡?

高齡者的偏好及需求,是否在規劃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各領域的規劃機構與單位所考慮到?

敬老與社會融入

公共設施、大眾媒體、商店和民間社會是否尊重並考慮到高齡者多樣化的需求,願意在社會上各方面接納高齡者?

工作與志願服務

 

高齡者是否有機會參與社區的相關決策過程?高齡者是否有機會貢獻他們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技術?(不論是志工性質或是就業性質)

通訊與資訊

 

高齡者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社區中擁有內容豐富多樣化的活動與服務設施?

資訊是否容易閱讀,是否經過是當的設計並傳達出去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社區及健康服務

 

為維持身體健康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高齡者是否有方便的方法去取得所需要的社會醫療健康設施?

資料來源:民國100年衛福部國健署委託成功大學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石豐宇教授針對國內外高齡友善城市研究,提出8大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