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經哥林多後書4:7:「但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超越的能力,是屬於神,不是出於我們。」伊甸早療20周年,一路上陪伴著慢飛天使長大,而他們的進步是  神給予最大的榮耀。

 早療迎20周年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在治療師的幫助之下,下肢障的孩子握著橫桿一步步緩緩往前走,開心時候會哼哼唱唱起歌來,走得又累又痛時會哭著想放棄,他們的純真可愛,即使身心缺陷都帶不走,但隨著時間長大,他們是否能夠順利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呢?

 一路開拓早療服務

 因著上帝的帶領,伊甸基金會不僅投入成人身心障礙者三十一年,在兒童早期療育也滿二十年了!走過漫長歲月,伊甸不停調整腳步,時時刻刻拓展服務範圍,從推出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概念、「0-6歲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出版各式書籍、繪本等、上電台節目、政府單位宣廣早療重要性,漸進式將觀念全面推展出去,成功打破「大雞晚啼」的觀念,許多家庭將藏在家中不見日光的慢飛天使牽出家門,主動地進入早療系統接受療育。

伊甸服務早療至今,平均每年服務一萬五千位慢飛天使,無論是到宅療育,社區資源連結,或者到中心進行日托、時段班的課程,都一一為每一位天使量身制定合宜的療育計劃,因此,伊甸早療偶有時聞聽見極重度障礙天使接受療育後,經醫生診斷甚至不需要再領身心障礙手冊了!這些果實,代表著不放棄的態度,因為過程中,慢飛天使與家人的辛苦,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和精神支持將十分容易放棄。

 早療改變慢飛天使的人生軌跡

 趁著二十周年之際,伊甸邀請多位從前接受過早療服務的慢飛天使回來同樂,得知他們依舊努力、積極地生活,是服務最大的價值之一。腦麻兒凱翔,今年15歲就讀六年級,經過早療與不間斷地復健,他克服剪刀腳與肌肉疼痛,依然可以架著拐杖走幾步路,語言部分也能對答如流,個性開朗不害怕陌生環境,偶爾唱上幾段歌仔戲搭配上動作,是家人與朋友的開心果。 

而梵菁母親在懷孕時得了妊娠糖尿病,影響了梵菁的生長,但是勇敢的媽媽依舊決定在七個月時剖腹產,在保溫箱養了兩個月才接回家。梵菁兩歲時家人發現她不會說話,因此接受伊甸的到宅療育服務,從比手畫腳、單字,進步到語句,認知、手眼協調等等都有長足的進步,目前她的發展略慢,但是在家人的愛護之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著。

 打開雙臂  迎向未來

 

 愷威是個早產重度腦性麻痺患者,被醫生評估不樂觀的狀態下,媽媽卻開始帶著他接受多元的療育課程,甚至參加馬術、水療等等不同的課程,極其用心。媽媽的樂觀精神也深深影響著愷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因此在生活的不受侷限上,成為多人的榜樣。

東港的小潔在三歲被發現是輕度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孩子,轉介進入伊甸,語言、認知方面進步許多,雖然認字型能力依然較弱,但是數學學得很好,小小年紀已經是媽媽生意上的算術小幫手了。而12歲的晴晴至今仍未確認是什麼病症,平時不能言語,視力不好,對聲音卻很靈敏,晴晴媽媽曾經無奈地說過女兒只有牙齒正常成長,但是她不放棄繼續帶著女兒復健,甚至制定走路計劃,讓女兒從不能行到目前穿著矯正鞋到處散步的進步,是她心中最大的安慰。

 有些天使走得快,有些走得慢,但是要記得每個人都是瓦器中的寶貝,出生帶著使命,要完成  神那偉大的計劃,堅持走完荊棘道路,最好的終點就在不遠的地方。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