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服員吳淑惠 用愛服務他人

中年二度就業,吳淑惠投入居服員的工作行列。在這天地裡,她用心體會服務者的需要;更用愛改變他們雜亂不堪的生活,重拾做人的尊嚴。她肯定工作帶來的價值,更認定它是一份高尚且助人的工作。

文/王錦萍 圖片提供/吳淑惠

「空巢期」這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指的是家庭中兒女都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天空,父母原本以小孩為主的生活重心,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父母,可能產生突然性的失落感,或身心壓力的情形。

 儘管許多人為空巢期來臨所苦,但是伊甸的居家服務員吳淑惠,卻示範了生命價值更上一層的榜樣。  

 切菜煮飯,幫忙備餐是居服員工作項目之一。    

用滿滿的愛服務他人

當兩個女兒都大了之後,吳淑惠跟所有的媽媽一樣,既想走出去二度就業,又希望時間比較彈性,還能兼顧家庭,經由朋友介紹進入居家服務員的行列,從此展開服務失智老人、獨居老人及身障者的生涯。

「因為這份工作內容的關係,我媽媽曾經反對。」吳淑惠說。真的做得到嗎?也曾這樣自問。後來她分析自己的個性,從小她就跟爺爺奶奶感情好,經常跟前跟後的,她說自己喜歡跟老人相處,自認個性也比較有耐心,相信能夠勝任,並且秉持「自己先對人家好,人家一定會接納我」的信念,以致於很多服務對象及他們的家人到後來都與吳淑惠變成好朋友。

和服務對象成為家人

居家服務員這個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面對的不只服務對象一個人而已,而且往往要面對一整個家庭。

其中最令吳淑惠難忘的要屬這個老兵家庭了。接到這項工作時,服務對象指明是一位老伯伯,資料顯示,這個年紀很大了的老伯伯,娶了一個重度智障的女子組成家庭,生下兩個兒子:大兒子重度智障,小兒子則是中度。

老伯伯年紀大了連照料自己都成問題,何況家中其他三人?家庭環境髒亂不堪,亦無力整理。經過一番周折,兩個重度智障的成員:老婆和大兒子被安排送到安養院接受專業的照顧,留下中度智障的小兒子在家和老人家作伴。

吳淑惠回憶,當她剛去這個案主家時,小兒子怕人靠近不肯下樓,人在二樓就拿著拖把趕她走,一邊吼叫罵人。吳淑惠不放棄,她用心設想,主張要為這家人備餐,定時為他們送飯,同時一邊幫忙打掃環境,很快的,就在第三次探訪時,吳淑惠成功進入家門。

不只如此,服務了一段時間後,小兒子完全接納了她,吳淑惠有時還會帶著這個小兒子回家和家人聚餐。經過細心相處的結果,逐漸的,意外發現小兒子其實並非真正的智障,而是長期缺乏教養、教育的情況下,成了「超級學習遲緩」。

於是吳淑惠進一步幫忙安排他接受職訓,協助他找些簡單的工作,都由吳淑惠出面代為聯繫,處理大小事宜。這個當初拿拖把趕人的年輕人,到後來甚至對吳淑惠說:「阿姨,你好像我媽媽喔!」

打開封閉的心,讓愛住進來

擔任居家服務員,吳淑惠笑說:「這是作善事,還可以賺點錢」的行業,她對自己的表現認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說話時連聲音都像帶著笑意,溫柔的吳淑惠提起另一次難忘的服務經驗,對象是一位遭車禍而全身癱瘓的案主,家人無法照料的情況下,他所處的環境非常艱難,因為難以生活自理,他全身奇臭無比,環境髒亂不堪,由於意識清楚,內心的苦可想而知,也更加封閉了。

吳淑惠足足開導了他兩年多,從改善周遭環境,幫他泡腳、洗頭開始,逐漸打開他的心防,與他「雖然緩慢卻有成效的建立關係」。慢慢的,對方從睡在地上,任由排泄物弄不乾淨的情況,到願意接受吳淑惠為他服務,洗澡、換衣服、床單,恢復做人的基本尊嚴;接著能夠坐在沙發上,最後買了一張床;從放棄而封閉的人生,轉變為每天過著有盼望的日子。

女兒讚美她:「媽媽你好厲害喔,小孩子、老人家你都搞得定!」吳淑惠表示,自己的人生一直過得順遂,投入這份服務工作也一樣,人事物都對了,就像是上天帶領著她似的:「有些老人家很可愛,還會偷偷告訴我,私房錢藏在何處呢!」她說。

一份高尚的工作

吳淑惠極為健康正向的看待居家服務員這項職業,好幾次尷尬的情況,老人家向鄰居介紹:「這是我請的。」有貶低的意思,吳淑惠當場並未多做解釋,等到私下相處時,才用撒嬌的態度「機會教育」老人家,改正稱呼她為「居家服務員」,這是她定義自己乃是從事高尚的工作。

穿梭案家絕不八卦、傳話;感謝督導與同事們在工作上嚴謹的協助態度,使她更加提升專業;看重自己的工作價值,用心愛人的吳淑惠令人更看見了她寶貴的生命價值。

 

 《伊甸園月刊 》2012.10月號

伊甸園月刊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居服員 吳淑惠 宜蘭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